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经济发展、医疗保险的普及,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得以依赖血液净化长期存活,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前题。在等待动静脉内瘘成熟的过程中,以及不能建立有效动静脉内瘘的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成为患者赖以生存的惟一通路。K/DOQI指南指出:目前21%终末期肾病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双腔导管作为透析通路。90年代资料统计,每年约有三、四百万条中心静脉管路系统建立。目前我国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的患者中,中心静脉临时导管、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均已广泛使用。研究已证实,所有类别的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包括有皮下隧道和没有皮下隧道的导管,皮下埋植及由周围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其中心静脉内都有导管周围覆盖物,即纤维蛋白鞘形成。纤维蛋白鞘可以直接导致中心静脉导管失功能,并是中心静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故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纤维蛋白鞘是包裹于中心静脉导管表面,由平滑肌细胞和胶原蛋白为主体,内皮细胞覆盖其静脉腔侧表面的膜状物。它起始于导管与静脉壁的接触点,并与静脉壁紧密相连,即使导管拔出也不易被移除。据报道在首次置管发生管路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在置管一周由纤维蛋白鞘引起的功能障碍约占1.3%,平均跟踪调查98天后约占76%。在置管24小时后,纤维蛋白鞘即可在导管和静脉壁接触点开始形成,然后沿管壁延伸,达到管壁全长约需要5-7天的时间。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在置管一周后其发生率可达100%。早在20世纪中期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插管刚开始用于静脉补液时,就有对导管表面组织样膜状覆盖物的报道。1964年一篇法国文献首次对这种膜状覆盖物进行了描述。纤维蛋白鞘可以导致血栓形成,管路功能障碍,继发感染,导管拔除及拔除后肺栓塞等一系列并发症,是危害导管功能,造成管路失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国外文献报道,目前比较推荐的纤维蛋白鞘影像学诊断方法为经导管静脉造影。尚无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及诊断的报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静脉造影比较,有一定的优势。超声安全无创,经济方便,可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是监测和诊断纤维蛋白鞘较理想的方法。本文旨在探寻深静脉双腔导管纤维蛋白鞘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其组织病理学成分。方法:自2010年4月~ 2011年3月,对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30例深静脉留置临时双腔导管的维持性透析患者进行了拔管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其中13例患者在拔管后1个月再次进行超声检查。以统一标准进行导管拔除,并对拔出的标本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行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30例患者中,28例患者超声可见导管表面纤维蛋白鞘形成,检出率为93.3%。28例患者超声下纤维蛋白鞘表现为导管管壁增厚,有的呈单层膜状,有的呈双层原管状回声。7例静脉前壁导管入口处明确可见较强回声团块样物质形成长,导管静脉入口处静脉壁有不同程度增厚。仅有2例男性患者在其颈内静脉置管未发现纤维蛋白鞘形成。随着静脉管腔被导管、血栓及纤维蛋白鞘的占据及静脉壁增厚,2例颈内静脉内血流出现不同程度的自显影现象。30例患者中17例拔出纤维蛋白鞘,拔出率为56.7%。纤维蛋白鞘附着在导管尖端及中段,薄厚不一。追踪随访13例患者,拔管后1个月时超声,6例拔出纤维蛋白鞘标本患者,从静脉插入点1-2cm处仍有纤维蛋白鞘在原位存在,剩余7例发未拔出纤维蛋白鞘患者,除1例拔管前后超声均未观察到鞘形成外,其余6例鞘均原位存在。17例标本中14例进行了病理制片。HE染色结果显示,14例标本中13例为分层状结构,主要为嗜伊红组织,炎细胞,大量红细胞组成的红色血栓成分。1例为疏松网状结构,散在分布少量梭型核细胞,血管腔侧有扁平核细胞覆盖。Masson染色结果显示14例标本均未见染成蓝色的胶原纤维。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到纤维蛋白鞘特异性影像学表现,是一种临床易于操作和掌握的观察、诊断纤维蛋白鞘的方法,必要时与静脉造影相结合,有利于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功能的维护,进一步连续观察研究并结合组织病理学深入研究对阐明纤维蛋白鞘的发生机制、证实其组织病理学成分、寻找预防和治疗的药物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