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研究寻常型银屑病Ⅰ型和Ⅱ型的差异;
(2)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1)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307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调查。
(2)①取34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非皮损和二者交界部位的皮肤以及17例正常人皮肤;②常规石蜡制片,HE染色,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ERβ、Ki-67、Cyclin D1和CD31在皮肤中的表达。
结果:
(1)①Ⅰ型患者阳性家族史率高于Ⅱ型,有家族史者的初发年龄早于无家族史者(P均<0.01)。②Ⅰ型的高发季节是冬春季,夏季最低;Ⅱ型为春季,其次是夏季和秋季,冬季最少,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③平均PASI评分是Ⅰ型高于Ⅱ型,男低于女(P均<0.05),Ⅱ型男女差别无显著性(P>0.05);有家族史者高于无家族史者,Ⅰ型家族史者高于Ⅱ型家族史者(P<0.05或P<0.01)。④银屑病的初发部位最常见于头皮、小腿、前臂、肘部、外耳部等,好发部位最多见于外耳部、小腿前、头顶、枕部、背部等。⑤初发部位为臀、踝关节和腹股沟的频率是Ⅱ型高于Ⅰ型(P均<0.01),肘部为Ⅰ型高于Ⅱ型(P<0.05);外耳部、小腿前、背部、前发际、腹部、面部、颈部、甲、舌等处的皮损发生率是Ⅰ型高于Ⅱ型(P<0.05或0.01),而足背和踝关节则是Ⅱ型高于Ⅰ型(P均<0.01),其他部位两型差异无显著性。
(2)①HE染色下,银屑病皮损的主要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弥漫性角化不全、颗粒层消失或减少、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有的可见munro小脓肿和Kogoj海绵状脓疱,真皮乳头延长呈棒状,乳头内微血管增多伴迂曲扩张,真皮浅层及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②ERβ在银屑病皮损区和交界区的表皮细胞内呈低表达,少于非皮损区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正常对照组与非皮损部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Ki-67在正常对照组呈弱表达,依次低于银屑病非皮损区、皮损区和交界区(P均<0.01),且皮损中Ki-67的表达与ERβ呈负相关(P=0.0082,rs=0.4501)。④Cyclin D1在皮损区和交界区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皮损区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但后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此外,皮损中Cyclin D1表达与Ki-67显正相关(P=0.0301,rs=0.3787),与ERβ呈负相关(P=0.0056,rs=-0.4724)。⑤CD31标记的真皮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银屑病皮损区依次高于交界区、非皮损区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后二者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皮损中的MVD与表皮细胞内的ERp无相关性(P=0.1789,rs=0.2374)。⑥银屑病皮损区和交界区真皮内的单一核细胞数显著高于非皮损区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后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皮损中真皮内的单一核细胞数与表皮细胞内的ERβ呈负相关(P=0.0197,rs=-0.4002)。
结论:
(1)①阳性家族史率为Ⅰ型高于Ⅱ型,说明遗传因素对Ⅰ型的影响大于Ⅱ型。②Ⅰ型冬春季发病率高而夏季低,Ⅱ型春夏季发病率高而冬季低,表明季节对两型的影响不同。③Ⅰ型患者病情重于Ⅱ型,且女重于男,提示发病年龄和性别(性激素)与银屑病的病情严重度有关。④外耳部为最常见的银屑病发生部位,尤以该部位的红斑鳞屑最具特征,推测其可作为寻常型银屑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2)①ERβ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和交界部位的表皮细胞内呈低表达,且数量少于非皮损部位和正常对照组,并与标记细胞增殖的指标Ki-67和Cyclin D1呈负相关;表明ERβ过度减少可能是导致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的原因之一。②银屑病皮损区真皮内的单一核细胞数与表皮细胞内的ERβ呈负相关,是否提示银屑病过度增殖的角质形成细胞可能会分泌一些单一核细胞的趋化性因子。③银屑病皮损和交界部位的MVD值增大,说明真皮内微血管增生在银屑病发病中亦起着重要作用。④ERβ激动剂或ERα拮抗剂外用可能有助于银屑病皮损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