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建立兔成对室性早搏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模型;②初步探讨新西兰兔钾离子通道蛋白Kv4.3及其编码基因mRNA在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中的表达。方法:①研究对象分组:35只新西兰兔(购自长沙市天勤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湘)2009-0012),均为足月龄、雄性,平均体重2.5±0.2kg。A组(起搏2周组,共10只)分为A1组(起搏2周处死,5只)和A2组(起搏2周后停止起搏观察4周,5只)。B组(起搏4周组,共15只)分为B1组(起搏4周处死,5只)、B2组(起搏4周后停止起搏观察4周,5只)、B3组(起搏4周后停止起搏观察8周,5只)。C组(对照组,按上述方法只植入起搏电极不予刺激)分为C1(术后2周处死,2只)、C2组(术后4周处死,2只)、C3组(术后6周处死,2只)、C4组(术后8周处死2只)、C5组(术后12周处死,2只),各对照组同期处死后与实验组对比观察。②起搏电极植入及刺激方法:经新西兰兔右前腔静脉植入5F动脉鞘,经动脉鞘送入10极冠状窦电极至新西兰兔右心室。连接程序刺激仪,将感知调至最低,电压3.0士0.5毫伏;起搏频率为400次/分。心电监护下见起搏信号后出现宽大畸形QRS波,T波方向与主波相反,提示起搏电极已成功植入右心室。程序刺激设置为成对室性早搏刺激模式。刺激频率为400次/分,持续刺激2小时,暂停1小时后继续刺激。每天累积刺激6小时。所有新西兰兔均在术前30min及术后4小时肌注青霉素80万单位,每天两次,连续三天。③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前及刺激后每周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测绘新西兰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二尖瓣返流面积(MVRA)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监测新西兰兔空腹血清MMP-9、TIMP1、BNP浓度。所有心肌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心肌细胞病理性改变及间质纤维化;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采用Real-time RT-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新西兰兔左室Kv4.3及其mRNA表达。观察对照组、刺激组及停止起搏后各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结果:起搏组约10天后出现气促、乏力、活动耐量下降、食欲减退等早期心功能不全症状。起搏组与对照组同期比较,LVEDD、LVESD扩大、LVEF下降、血清BNP、MMP-9浓度升高、TIMP-1浓度下降,均P<0.05,并出现MVRA;B1与A1比较,B1组LVEDD、LVESD扩大、LVEF下降;血清BNP、MMP-9浓度升高、TIMP-1浓度下降,均P<0.05。B2与B1比较,LVEDD、LVESD缩小,LVEF升高,均P<0.05;B3与B2比较,LVEDD、LVESD进一步缩小,LVEF进一步升高,均p<0.05。A2、B3与C比较,均P>0.05。心肌病理性变化:光镜下观察可见心肌细胞肥大、空泡变性、增生、凋亡、间质纤维化及少许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排列紊乱。电镜下观察,可见线粒体肿胀、空泡样变性,甚至溶解、破坏,Z线模糊,闰盘结构显示不清。B1较A1组上述病理性改变更明显。停止起搏后观察,心肌病理性重构均有不同程度逆转,A组恢复较好,所需时间较短,心肌纤维较前变规整,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细胞肥大增生及纤维化不同程度恢复,Z线、M线较前清晰,闰盘结构排列较前规则,但未能完全恢复正常。Kv4.3及其mRNA变化:A1比C组降低,B1与A1比下降,B2与B1及A2与A1比升高,B2与C组比,均p<0.05;A2、B3、C组间比较,均p>0.05。双变量直线相关分析:mRNA与LVEDD、LVEF 直线正相关(r=0.5712,p=0.007;r=0.6731,p=0.005)。结论:①非X线、非开胸、静脉下用电极标测行程序刺激成功建立成对室性早搏致可逆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模型,方法简单易行;②成对室性早搏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③及时终止室性早搏,心功能不全及心脏大小完全逆转;但间质纤维化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害仅部分逆转,能否完全恢复,有待进一步观察;④Kv4.3及其mRNA表达下调是室早致心肌病重要机制,其表达水平与心功能和心脏结构关系密切(直线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