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与环境相关的热门事件日益活跃在大众媒体尤其是世界主流媒体话语当中。一直以来,我国的环境问题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几年来空气质量的下降以及雾霾的严重化,与污染相关的事件、治理和政策的报道成为新闻中备受关注的一部分,而这些环境事件也受到美国主流媒体所关注。与之相关的环境话语研究逐渐受到话语学界的关注。2015年2月28日,柴静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在互联网上一经发布,便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中美两国环境话语构建的方式以及结合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话语问题和话语策略进行解释,对于了解两国主流媒体关于环境话语的话语关注、话语策略以及背后影响环境现状的社会文化因素,反思中国媒体关于这一事件的话语构建、话语态度和话语策略,最终提出改进环境新闻话语与构建中国环境话语的建议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通过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丰富话语对比研究,其实践意义在于帮助读者提高对环境话语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判断力。本文以施旭的文化话语研究为主要理论框架,但由于文化话语研究侧重于从宏观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中的话语问题,研究还需借助马丁的评价理论从微观层面考察话语策略的不同。而本文所用到的语言分析工具是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评价理论。根据研究的视角,本文采用了话语对比分析与具体话语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用两国主流报纸网站上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为语料,主要使用了AntConc和BFSU Qualitative Coder语言分析软件,对该话语事件进行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美主流报纸的相似之处在于整体上给予柴静及其纪录片以肯定,在报道过程中都基本遵循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在对“柴静雾霾记录片”的媒体话语中,中国媒体主要关注官方话语、媒体记者以及专家学者,大量引述该类人群的话语;而美国媒体在关注中国政府的官方话语的同时,也注重对非政府环保组织话语的转引。(2)在话语主题方面,与美国媒体比较而言,中国媒体对柴静雾霾事件的话语主题构建相对单一。(3)在历史文化话语方面,美国媒体比中国媒体更加注重联系本国的历史文化事件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这种差异主要在于两国环境新闻机制的成熟度不同,以及对该事件的宏观把握程度的不同。(4)在对比中美媒体对“柴静雾霾纪录片”的新闻话语时研究进一步发现,中国媒体使用表达人们感情的“情感”词条较多,而美国媒体使用体现人们的行为与品质的“判断”和“鉴赏”的词条较多;在“介入”词条的对比中,与美国媒体相比,中国媒体使用了较少的“紧缩”词条和更多的“扩展”词条,说明中国媒体在提供对话空间和说服读者的认同上较为明确;而在“极差”词条的对比中,中国媒体在语势方面使用了更多的“强势”词条、较少的“弱势”词条,而在聚焦方面,“明显”词条和“模糊”词条都少于美国媒体,这表明美国媒体在更大化地表达自身价值观的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价值认同。本文通过总结中美媒体关于这一事件的话语问题与话语策略的特点,发现了影响环境新闻话语的社会文化因素,提出了优化环境话语报道的建议,为中国环境话语权的构建带来启示,为环境话语研究向跨学科、多视角研究方向发展提供了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