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的核心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主要目的是通过激活土地的资本功能进而促进农业发展。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土地制度、土地流转及土地金融业务也进行了相应探索。但土地金融业务的开展相比土地流转的发展要缓慢很多,至今仍没有建立起专业的农地金融运作机构以及制度体系,致使我国“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迟迟未能有效解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可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地金融制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文所研究的农地仅包括农村耕地,而不包括农村的建设用房和宅基地。笔者采用实地调查、理论分析、对比分析相互结合的方法,根据国内外农地金融典型模式的实践经验,立足国情,力求构建出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农地金融制度。首先论述了有关农地金融制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农地金融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了农地金融制度的相关理论,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依据农村金融理论,较为系统的分析了我国农地金融业务开展的现状、模式及经验启示;第三,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对山东省东明县的问卷调查,运用SPSS19.0中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地金融制度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第四,借鉴国外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经验,提出了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原则、内容体系及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由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国土部门共同承担农地金融业务的组织体系和以资金流向为主线的运作过程;最后,为了推进农地金融制度的顺利建设,提出了相关的配套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