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98197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范围内呈百家争鸣之态,1980年莱柯夫和约翰逊发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将隐喻研究从修辞格的层面扩展到认知领域,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借助概念隐喻理论语言学界对隐喻进行了多领域多角度的分析,但关于政治领域中概念隐喻的分析较少,尤其是中德政治隐喻的对比分析。  本研究将莱柯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政治语篇之中,对中国和德国领导人的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中德政治演讲中的典型概念隐喻,再找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并探讨造成这种异同的因素。  本研究的分析语料共八篇,中德文各四篇,分为节日演讲和校园演讲这两个主题,所有分析语料均来自中国政府和德国政府官方网站,可以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中文语料共24953字,分别是习近平2015年新年贺词,习近平2014年国庆招待会讲话,习近平2014年北大座谈会,习近平2014年首尔大学讲话。德文语料共9030字,分别是默克尔2015年新年贺词,默克尔2015年国庆讲话,默克尔2009年洪堡大学讲话,默克尔2014年清华大学讲话。笔者通过斯蒂恩的隐喻五步鉴定法对中德文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鉴别,并对语料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中德政治演讲中都存在大量的概念隐喻。  第二,在数量和类别上,中文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比德文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更丰富。  第三,中文政治演讲中的典型概念隐喻是有机体隐喻、旅行隐喻、家庭隐喻和水隐喻,都属于结构隐喻,德文演讲中的典型概念隐喻是容器隐喻、有机体隐喻、建筑隐喻和旅行隐喻,它们分别属于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中德政治演讲中相同的概念隐喻在各自语料所占的比例不同,隐喻实现形式也不同。  第四,隐喻投射结构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  第五,文化差异性在概念隐喻中扮演重要角色。  笔者希望本研究能为中德政治语篇的对比研究提供实际例证,为中德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作为网络与恐怖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网络恐怖主义”已成为当前恐怖主义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目前,美国国内有三种趋势正日益凸显:本土极端主义势力抬头、独狼行动频发、小规模网
形象学考察一国的文学作品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绘,研究“自我”与“他者”形象的关系。自我与他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表述他者形象的同时,也在言说自我。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是
《尖枞树之乡》是美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萨拉·奥恩·裘威特最为经典的小说之一。她为美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些年来,这部小说被奉为文学研究领域的经
托尼·莫瑞森(Toni Morrison,1931-)是世界文坛上一位重要作家,也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作为一名黑人文学经典作家,莫瑞森在其作品中致力于关注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