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佩尔戈莱西创作的这部《圣母悼歌》经历了近三百年的传承历史,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悼歌宗教曲目之一,是当今宗教礼拜仪式依然会使用的曲目。从中世纪到18世纪对《圣母悼歌》进行作曲的多达几百位作曲家,数量多达数百首,佩尔格莱西是其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创作者。佩尔戈莱西一生创作了大量声乐作品,其中《圣母悼歌》成为他生平最成功的一部。这部《圣母悼歌》是受当时委托所进行的创作,用这部新创的作品取代人们已经听厌了的既有作品。佩尔戈莱西创作的这部悼歌新作,最终彻底替代了早期由亚力山德罗·斯卡拉蒂在二十年前撰写的宗教仪式作品。这部作品在当代的音乐会舞台上不断得到上演。本文选择了三位歌唱家的演唱版本进行了音色、形象塑造、性格刻画、力度速度设计等层面的比较,他们都为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人物,避免在整体上破坏了圣母玛利亚人物形象,在强化音乐的美感与庄严肃穆的气氛时,使声音表达的更加活灵活现,凸显出古典与个性的风格特征。各位演唱者都可以在具体层面上进行情感、情绪的起伏、对比与变化。本文通过对其进行外围信息的汇集,对其中音乐本体中细节特点的分析,发现这首作品的创作与存在,不仅让其本身成为最优秀的作品,也让《圣母悼歌》(StabatMater)这种悼歌文化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佩尔戈莱西也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影响力,被誉为“18世纪最有才华”的作曲家。作为经典的声乐作品,《圣母悼歌》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好的教学价值,尤其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些作品唱段也具有练习曲的性质,可以用来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不同声区、音色等。随着音乐院校的大量建立,这部作品被普遍采用,成为许多声乐教育家选其作为必选的教学内容之一。艺术家和演唱家不得不在舞台演出上进行必选曲目、保留曲目的刻苦训练,因此作品也就逐渐在音乐院校流传开来。本文采用不同版本进行比较性的研究,透视三首重唱作品中的强烈感染力与深刻的精神内涵。本文章绪论部分主要涉及到了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可行性、研究意义等;第一章主要是针对《圣母悼歌》的创作背景知识介绍,包括作品诞生、作曲家情况以及作品大概内容等;第二章则是针对音乐本体进行的旋律、调式、结构、和声以及织体及表演中特点的分析;第三章则是演唱版本的比较。通过对三位不同风格演唱者的演唱版本分析,探索他们在不同环节中的个性化处理。通过资料研究发现针对这部《圣母悼歌》的演唱版本比较不是很多见,因此本文对其进行了相对细致的研究。从事实上而言,本文更为注重音乐本体与演唱特色的解读,这些与传统研究中注重作品内涵和文化场景的解读有所不同,也是本论文的新颖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