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余训练的开展对实现我国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优秀田径后备人才,挖掘学校体育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1986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育联合会颁布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目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采取有利措施,使体育运动不断向新的广度和高度发展……重点抓好学校体育,从少年儿童抓起,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并提出了关于中学课余体育训练1995—2000年的具体奋斗目标:“……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5%至10%的中学,体育教师、体育场馆、设施、科学研究、体育管理等达到较高水平,能够承担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的全部任务。”为贯彻这一指导方针,实现《规划》的奋斗目标,各地中学都相继成立了以田径项目为基础的学校课余训练队伍,开展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工作和研究。 山东省拥有大批适合从事田径训练的中学生队伍;中学有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力量的优势。但是由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不尽完善、社会对田径运动价值认识的不足以及资金投入不足、高水平任训教师欠缺等因素,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山东省发展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进程,阻碍了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发展。本文在借鉴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山东省17城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任训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就山东省中学田径课余训练近20年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和对策是: 1.山东省中学田径课余训练机制初步形成,田径运动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推动了中学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山东省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对田径课余训练工作缺乏创造性和前瞻性,偏重竞技水平的提高,普及率较低;“一条龙”训练体制不尽完善;任训教师缺乏高水平专项训练实践和长期指导高水平训练的工作经 山东省中学111径课余训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学生的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矛盾较突出,经费、场地器材不足,科研和科技服务水平低下,医务监督处于空白阶段:相关保障政策有待进一步贯彻落实. 3.发展对策:山东省中学田径课余训练应立足于推动学校群众体育的普及、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扩大田径课余训练普及面,拓展训练模式:完善“一条龙”训练体制,加强任训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生队伍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解决好学习与课余训练的矛盾;提高课余训练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地位,加大课余训练经费投入,强调科学性、系统性训练,提高成材率;健全和完善课余训练评估体系,贯彻落实相关保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