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入世以来,粮食贸易规模不断增大,国际上对此产生了质疑,认为中国粮食进口贸易影响了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从而存在“大国效应”。本文首先分析中国粮食进口贸易现状,从四种主要的粮食品种的角度出发,发现2000年以来,中国粮食的产量和消费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大豆,产消缺口逐年增大;进口量增幅明显,而出口量总体来看则有所减少,其中大豆的净进口量逐年增加;此外,大豆还具有进口依存度高和国际进口市场占有率高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各粮食品种进口来源国结构,发现均存在进口来源国集中的特点。为了验证中国粮食进口量与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的关系,本文构建VAR模型,对各粮食品种的进口量、国内市场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除水稻外,其余三个粮食品种的进口量均与国际市场价格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排除水稻进口贸易存在“大国效应”,进一步验证其余三种粮食的“大国效应”的存在性。本文从市场势力的角度,建立SMR模型,从进口规模的角度考量,选取中国和美国的相关数据,考察中美贸易双方的市场势力大小。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小麦的买方市场势力为3.35%,美国小麦的卖方市场势力为0.81%;中国玉米的买方市场势力为1.66%,美国玉米的卖方市场势力为11.99%;中国大豆的买方市场势力为5.77%,美国大豆的卖方市场势力为19.62%。虽然中国小麦的买方市场势力略高于美国小麦的卖方市场势力,但由于其数值较小,可以认为双方均不具有市场势力。因此,美国粮食贸易的市场势力要高于中国,可以判断中国粮食进口贸易并不具有“大国效应”。为了进一步解释上述结论,本文从生产成本、外商竞争力、贸易政策、进口集中度以及国际投机五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认为中国需要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粮食浪费、优化进口来源国结构、合理利用期货市场以及完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