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认为当前在中小学实施创新性学习具有迫切性和实效性,分析了制约创新性学习环境生成的阻抗因素,着重在心理环境的层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的三种教学模式,并就创设创新性学习环境,阐释了若干的对策。通过对不同学校的学习环境——学生所知觉到的班级课堂氛围的问卷调查,找到有利于创新性学习的环境指标,分析影响创新性学习的阻抗因素,采取对策,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创新性学习。 阐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在合适的环境下,即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多元的文化环境,丰富多样的课程环境,平等合作的交往环境,粗线条设计的教学环境以及多元有弹性的评价环境中展现出来的。安全性与自由性、启发性与开放性、愉悦性与激励性、民主性与平等性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和价值取向。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创新性的学习,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 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素养,高扬民主、科学、个性、开放的旗帜,清醒地认识教育需要热情和生命去拥抱,自觉培养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民主性格,师生间以诚相待,彼此不断地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创造一种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自由宽松的民主氛围,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以一颗真诚的心去接纳学生,并为其拓展创新思维的时空领域,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广阔舞台,让人人能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存在的价值、心灵成长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