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物质感——解读基弗作品中的材料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ao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的文化与内涵是每一幅综合绘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当代新表现主义①的代表人物安塞尔姆·基弗创作有大量的巨幅综合绘画作品,其中大多以历史和宗教为题材的作品。本文从基弗的这些作品和作品中的典型材料出发,分析他的创作思路和材料的运用,探索材料在综合绘画中的作用和本质。本文首先依据一般油画的涂层结构将基弗的综合绘画作品大致概括为基底层、绘画层、实物拼贴、和保护层。这种涂层分法覆盖了基弗20世纪末创作的大多数综合绘画作品。在这些作品的各个涂层中都能找到大量的除颜料以外的特殊材料。本文中分别以“作为基底材料的‘铅’”;“作为绘画材料的‘盐’”;“作为拼贴实物材料的‘头发’”,三个切入点来谈基弗在创作过程中对材料文化与内涵的把握。无论是“铅”、“盐”、还是“头发”就都不只是单纯的材料,而是各自与相应的历史、文化、宗教相联系的。第一章中本文结合西方文化中的“铅”,西方人对铅的普遍了解和联想谈基弗使用“铅”作为基底的作品。第二章是就基弗的一幅题为《罗德的妻子》的作品,分析他在作品里使用的“盐”,以及“盐”与这幅作品的主题、宗教的联系。第三章是以“头发”为节点,联系保罗·策兰的《死亡赋格》,以及同时期西方文学中对“头发”的象征和内涵,谈基弗对舒拉密丝的研究和试验。基于以上对于三个涂层中典型材料的分析,第四章归纳总结材料在综合绘画中发生作用的过程。文中阐述材料在综合绘画中的作用是体现在它们的物质感中的。物质感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材料的质感、材料的记忆作用、材料的心理作用。再结合“借物还魂”的提法、接受美学的理论和钱钟书的通感命题谈物质感的强化和延伸。基弗的综合绘画作品虽然具有明确的画面主题,但是当观众走近时容易辨认的图像就变成了错综复杂的抽象的材料和材料的文化,即物质感。形成广阔而深邃的物质感的结合,产生类似蒙太奇的心理效果。最后在本文的结尾部分,结合对基弗使用材料的研究谈自己的实验和创作。
其他文献
<正>电视植入式广告是近年来一个聚讼不已的热点媒介现象。对于相关商业利益主体而言,它俨然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市场运作方式;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它实际则构成一种强制售卖的
"互联网+"的发展给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四个具有建设性的实施路径:创
近年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持续增长,特别是在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实行立法监督后,教育经费的投入迅速加大。高等学校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财务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客
<正>随着互联网的多元化发展,用户已经不满足于静态图片、文字的传播交流,据统计,90%以上的传输数据来自于视频文件。高清甚至全高清画质需求,对播放流畅度带来极大的挑战,如
在 500 mL三角瓶中对亚心形扁藻培养基的筛选与优化结果表明,原&#39;海洋三号&#39;培养基中需添加 0.8 g/L的 NaHCO 3,且 K 2HPO 4的浓度需由原来的 0.01 g/L调整为 0.06 g/L
近年来随着风电并网容量的迅速增加,风电场脱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日益严重。本文首先介绍了风电场故障穿越的技术要求,将双馈感应发电机(DFIG)控制系统分为风机控制分系统、转子
陶宗仪《书史会要》是古代书法史中的经典著作,其初刊洪武本早难寻觅。1929年武进陶珙影印了称之为洪武本者,多年来人们深信不疑。但对其内容仔细审读,发现其中问题颇多。故
面对新车选出的市场,消费者很难再产生什么激情,大家都已经冷静下来,对多变的市场进行一番仔细分析之后,再考虑自己买什么样的车,而单凭宣传就蜂拥定购某款车型的现象也越来越少见
<正> 2003年,中央电视台前新闻评论部主任、现任该台副总编辑的孙玉胜,出版了检视和回顾他所亲历的央视新闻改革历程的著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以下简称《
通过对38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和十运会女子自由体操决赛8位选手完成的成套动作难度、编排及连接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难度、高质量、多变化、重优美”是世界女子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