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种有效的精准扶贫形式,使移民在安置地的脱贫致富成为了可能。但由于移民脱离了原居地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在安置地又面临着社会适应的问题。对处于学龄期的移民子女来说,由于安置地不同于原居地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使他们不仅面临着社会适应问题,也面临着学校适应的难题。移民子女学校适应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其学习成绩的好坏,影响着其对安置地认同与融入的程度,更直接地影响到其能否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贵州省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要省份,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模巨大,移民人口众多,移民子女所面临的学校适应问题也更为突出,亟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以贵州省为个案,研究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的学校适应问题对提高移民子女的教育效果,提升移民家庭整体生活质量,促进移民群体真正融入安置地社区,促进移民社区的发展和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M移民安置地为调查地点,以移民子女中的小学生为调查对象,以这个群体的学校适应为切入点,通过文献阅读、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详细地分析了移民子女随父母被安置到新社区后其在学校适应方面的现实表现、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情况。首先,论文着重从家庭环境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学业适应和自我适应这四个维度对移民子女的学校适应情况进行具体阐释。研究发现移民子女在上述四个维度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家庭环境适应维度上呈现出独立能力弱、与家人缺乏沟通等现象;在人际关系适应维度上表现出受到歧视、沟通不畅等问题;在学业适应上产生焦虑或者厌学等心理、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态度欠端正;在自我适应上出现自卑、不自信、自我认知度差等情况。其次,文章从社会、社区、学校、移民家庭以及移民子女个体等方面分析了造成移民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多种原因。从社会层面来看,主要有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社会政策缺失,社会福利支持不足等因素;从移民社区层面来看,主要是社区管理水平较低、社区组织能力不足;从移民子女所在学校层面来看,主要是学校教育资源缺乏、师生之间沟通不畅等因素;从移民子女家庭层面来看,主要是家庭经济状况和物质条件较差,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教养方式不科学等因素。从移民子女个体层面来看,由于其对搬迁后的角色转变存在角色不清现象,加上个体抗逆力较差而导致其学校适应出现问题。最后,针对移民子女学校适应出现的上述问题,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策略:社会要加强网络媒体对移民子女的正面引导,加大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支持力度;移民社区要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组织能力;学校要增加对移民子女的资源配置、加大其与教师之间沟通的力度;提高移民子女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改变其不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移民子女适应角色转变,增强其抗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