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析美国小说《出卖》(the Sellout)的翻译过程。该书是美国非裔作家保罗·比第(Paul Beatty)的代表作,2016年布克奖获奖作品,目前没有已出版的中文译本。保罗·比第也由此跻身为第一位获得布克奖的美国作家。小说讲述了在美国加州南部的一个名为“狄更斯”的贫民区,黑人男孩荒诞的童年经历、畸形的亲情关系。他在父亲的严厉教育下丧失了自我认知并走向一条更加疯狂的道路。小说的语言辛辣讽刺、形式多变,影射和批判了美国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制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区别于非文学类文本,具有其特殊性。就文学作品本身,它具有文学性,文学语言与“常规”区别开来,是对日常语言的一种偏离和革命。俄国形式主义学者将文学语言的特殊组织手法归纳为陌生化。陌生化是文学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尽管陌生化手法在文学研究领域得到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关注,但是在翻译学领域还是比较新的研究方向。该报告在总结反思之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陌生化翻译策略运用到小说选节的翻译实践中,尝试分析原作中的陌生化特征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报告首先对翻译任务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说明了选择源文本的原因以及翻译、研究该文本的价值;报告的第二部分阐述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和译后修改;第三部分是文献综述,包括前人对陌生化理论及陌生化翻译策略的研究,以及译者对其的总结和反思;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以《出卖》一书的节选片段的翻译为例,从文本出发,分别从语音层面、词汇(语汇)层面、句法层面分析陌生化翻译策略是如何指导翻译实践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中的经验、对同类文本翻译的启示,以及存在的不足。翻译实践中主要运用的策略是纽马克的“异域化”和“混杂化”方法,并结合了金兵的陌生化翻译策略,译者将中外学者的策略有机地结合,用于指导小说的翻译实践,是一次具有实验意义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