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代教学目标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人的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素养发展需要脱离仅仅依赖本体性知识的认知而走向实践活动,其研究视角便从心理学的个体认知转向人类学的社会交互,教学的意义建构性被凸显出来。社会化参与情境中,教学不仅建构了知识,且建构了人本身。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涵义,而且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更是社会交互活动。课堂作为重要的学习情境,要超越个体性知识记忆,必须成为学习共同体参与中综合发展人性的学习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目标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人的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素养发展需要脱离仅仅依赖本体性知识的认知而走向实践活动,其研究视角便从心理学的个体认知转向人类学的社会交互,教学的意义建构性被凸显出来。社会化参与情境中,教学不仅建构了知识,且建构了人本身。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涵义,而且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更是社会交互活动。课堂作为重要的学习情境,要超越个体性知识记忆,必须成为学习共同体参与中综合发展人性的学习场。课堂学生反思学习的指导研究是缘于实践中较为广泛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学目的是为获取科学知识而非人性培育,其学习形式是接受的、机械的和模仿的;获得客观知识的教学目标只重视学习内容,忽视学习过程、方法及学生基本人格的完善。培育人性须依托于实践,而实践是反思的。反思学习的指导的研究目的是在课堂通过指导学生反思学习进而为培养其主体性人格奠基:如何深度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如何学会学习,以实现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而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课堂反思学习的指导研究的意义是:在课堂情境下反思学习直接为深度学习和学会学习负责,以促成、发展人性为终极目的。课堂反思学习的指导为反思性学习的内隐性、非连续性和自然性“祛魅”。课堂情境化设计和具体运行机制(内在结构、原则、模式、策略)是关键,课堂反思学习指导的条件与范畴是保障,转变教育观念及课堂结构是前提,教育如何形成文化心理结构以生成人性是目的。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继承和吸取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归纳、综合并批判已有理论成果,演绎出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采用案例研究法,在基础教育课堂多次实践中运用、观察和测试,并不断矫正修订反思学习的指导理论及其模式,证明其有效性。研究从五个基本方面展开:课堂反思学习与课堂反思学习的指导是什么?为什么要反思学习?影响课堂反思学习的指导的主体因素及条件是什么?课堂反思学习指导什么?课堂学生反思学习如何指导?最终得出如下结论:课堂反思学习是指在课堂情境中,智力和情感共同参与的经验中开展反思的学习活动,学习者通过回顾和检视已然的行动,在行动中确定学习目的和境脉,使其意识始终保持发现自我、知识逻辑和社会实践关系的结构化活动过程,并在过去和当前的超越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理’‘智’‘慧’的学习形式。其基本特征是目的性、指导性、连续性、间接性。课堂反思学习的指导是在课堂情境中对学生反思学习活动的指导。其运行结构为情境中反思学习供给与指导监测效能之间的接合构境,是一种动态性结构。开展课堂反思学习及其指导的必要性,不仅是当下时代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教学方法转换的需求。人性教育已经不只是本体性知识所能承担的任务,更是形成公共性善的多维度和衷共济的责任。人性包括情感、认知、意志和行为等共同卷入的整体性。它需要在生活世界、复杂理论、主体性教育等视域下才能透视出来。所以,教育是基于行动的个人与社会、组织秩序与自生自发秩序的双螺旋生成建构;课程知识从不变的本质转化为行动中建构的“知之道”;反思学习是无限超越的境界。影响课堂反思学习及其指导的主要因素包括课堂反思学习的主体学生与指导的主体教师。课堂反思学习主体的影响因素包括脑,情感,积极认知和思维,反思学习的时间;教师作为反思学习指导的主体,其影响因素包括:观念和角色的转换;以对学生反思学习的监控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高品质的人格与内驱力。影响课堂反思学习及其指导的外部条件包括学习情境、学科和技术等。学习情境是合理组织及其形成推动知识社会化的活动、实现创生机制的学习场;学科的差异性会影响反思学习形式,其指导方式也有差异;现代技术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反思学习及其指导的条件,包括可以设计引导、促进学习者间的互动;知识概念与运用情境的可视化;信息搜集和运用中开阔通道,促成比较性、批判性反思学习。课堂反思学习指导范畴已蕴含着如何指导反思学习的向度,基本呈现为三个方面:反思学习形式的指导,包括描述性反思学习、比较性反思学习和批判性反思学习;反思学习内容的指导,包括情感、认知、行动和社会交往等;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二维结构中,相关反思学习领域的指导。课堂开展反思学习指导需要基本的原则和模式。课堂反思学习的指导原则是行动中反思学习原则,包括情境性、动态性、整体性、转换性、目的性和社会性。课堂反思学习的指导模式是“经验-元经验双螺旋结构”模式,基本程序包括建设资料库、确立学习目的、自我调整和原理个体化、拓展迁移。其中每一阶段都应有合宜的反思学习指导策略。
其他文献
新世纪伊始,随着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亚太,文化外交成为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因主要在于对文化外交重要性的再认识及东南亚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美国对东南亚文化外交表现出四大特点:扩大传统项目开展规模,拓展传统项目影响范围,升级传统项目开展形式,创制新型文化外交项目。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善美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加速东南亚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并强化其与美国的双边关系、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三个方面
<正>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让学生健康、安全、快乐、有意义地生活,是社会赋予学校的使命。《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作为学习主题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求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安全与健康,并对学生的安全与健康进行有效教学。本文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的课程内容为例,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相关教学路径和经验。
“双减”政策是义务教育改革史上的重要一环,是统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纵深改革。“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于家校合作共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家校合作共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聚力搭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桥梁,需要树立平等合作观念、构建高效沟通机制,提升家校共育意识、明确双方教育的权责,拓宽家校合作渠道、优化共育内容形式,妥善利用信息技术、家校凝聚“双减”共识
初中是学生个体成长、心智发展的黄金阶段。然而,当前的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学生在面对很多无人把关的网络信息洪流时,很容易被误导。这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生命教育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完善、方式单一等。基于此,文章提出更新教育理念、引入生命案例、完善评价机制等方法,力求使生命教育的内容更加鲜活,让生命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
2000年,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是指以教师发展为起点、十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工作伊始,便将教育理想扎根教育实际,扎根校园,不断开掘和发展,深入探索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提升注入源头活水。2016年,随着新教育实验在兰州市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在扩大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家校合作共育方面,兰州市教育工作持续
三维大地电磁正演需要求解两个极化源在不同频率下的电磁场分布,计算量巨大。基于块状有理Krylov方法,文中实现了大地电磁三维模型降阶快速正演计算。所用算法的创新点包括:(1)将大地电磁的源项显式表示为平面电流源,将随频率变化的电场响应表示为一个传递函数与电流源常矢量的乘积,从而可通过构建有理Krylov子空间实现所有频率电场响应的快速求解,避免多次求解不同频率的大型稀疏线性方程组;(2)采用块状K
明代是以小说、戏曲、版画为代表的明代市井文艺,充满了对人情世俗的津津玩味、对荣华富贵的羡慕渴望,具有冲破重重封建礼教去争取自由的价值和意义。以此为基础,与思想解放相一致,在士大夫阶层里则涌动着一股浪漫主义思潮。它们彼此渗透、相辅相成,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明代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在任何时代,世人的审美欣赏应当是决定服饰风貌的最直接、最鲜活的因素,明代民间服饰千姿百态、竞相华奢、标新立异以及吉祥图案盛行
在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中美两国都试图强化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国家形象关乎国家友好关系的建立。位于中南半岛上的越南对于中国和美国而言,具有重大的地缘价值,但越南民众普遍对中国国家形象持负面评价而对美国国家形象持正面评价。为了解释该现象,从建构主义视角,基于亚洲晴雨表数据的分析,发现越南民众对他国形象的认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他国角色的身份定位。越南民众出于经济利益、民族认同以及主权完整的需要,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初中学段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载体。文章探讨初中生心智发育、学校生命教育、家庭教育状况及社会因素影响,分析造成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原因,并从认知生命价值、培养生命意识、树牢生命至上观念、增强生命的韧性等方面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旨在促进生命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顺利实施,帮助初中生健康成长。
<正>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东北三省和京津地区的门户、重要的综合性外贸口岸;大连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世界第10位,周水子机场货邮吞吐量位居我国前20名,也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进口水果的空港口岸;同时,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内的大窑湾保税港区是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保税冷链冷藏物流基地。大连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优势为发展物流创造了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