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在序跋文发展史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序跋文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序跋文是依附于“主文本”而存在、不具备完全独立性的一种文体。正是因为它的依附性,所以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虽然很多实用文体都消失了,但是序跋文依然充满活力。序跋文沟通作者与读者,为阅读提供前理解,起到桥梁的作用,是文学史上独特而重要的一个文体。有感于当下文学类文体的单薄以及序跋文这一文体的重要性和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不足,本文试图借助美学的方法与视角,对宋代序跋文进行研究,以期丰富扩充中国文学的内涵,为序跋文在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提供理论支撑。绪论对研究现状作了综述并界定论文的研究对象,认为序跋文是一种依附于“主文本”而存在的文体,可以称之为“副文本”。它是题写在书籍、诗文、书画、碑帖、金石拓片等著作前后的文字,旨在说明介绍与“主文本”相关的内容。在宋代,序跋文的一般形式主要有序、叙、引、后序、跋、书后、题后等。后文所引用的《书孟尝君传》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篇典型的序跋文。接着在此基础上论述选题的意义及缘起,同时阐明本文的研究侧重点以及创新点,对挖掘序跋文的美感特质及其相对独立性有一定的意义。第一章的重点是试图通过梳理整个序跋文发展的历史,从而凸显宋代序跋文这一文体的动态发展脉络及其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首先,对序跋文从萌芽到发展再到繁荣进行创作方面的梳理,从而能够全面的对宋代序跋文进行探究;其次,从整体上对宋代序跋文进行描述性的把握,论述宋代序跋文在数量、种类、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与唐代序跋文的异同。第二章探讨的是宋代序跋文的审美生成。从序跋文作者入手,探究其所具备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揭示序跋文作者对“主文本”进行鉴赏时所需要具备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并试图结合经典序跋文分析何种情况下更易于审美鉴赏的发生。从序跋文入手,探讨序跋文中所体现的对“主文本”的审美鉴赏方式。接着结合主体间性理论,分别分析了序跋文作者与“主文本”作者、序跋文作者与序跋文作者、序跋文作者与“主文本”之间的主体间性,从而探讨宋代序跋文的审美生成。第三章重点论述宋代序跋文的间性与相对独立性。宋代文人擅长驾驭文体,提出破体相参。首先通过将宋代序跋文与史传、墓志、记体文等文体进行比较,挖掘宋代序跋文与其他文体之间的间性,论述宋代序跋文的破体及其新变。其次论述序跋文的文本互文性,呈现序文、跋文、“主文本”以及一些向外辐射的文本之间的审美关系。最后通过具体文本的解读,挖掘宋代序跋文中相对独立部分的美学意蕴,从而凸显序跋文依附性与相对独立性相结合的文体特征。第四章论述宋代序跋文的形式之美。从论文的第一章序跋文的源流可知,现当代序跋文与宋代序跋文一脉相承,其依附于“主文本”又相对独立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借用法国热拉尔·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和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的“边界互文性”以及音韵学的相关理论对宋代序跋文的形式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