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分工下中国贸易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以价值链分工为特征的新生产分工体系的形成,国家或地区间生产分工与贸易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从最终品贸易逐渐转变为中间品贸易,从产品间贸易逐渐转变为产品内贸易,且加工贸易在全球盛行。这种新生产分工模式一方面促使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往来迅猛发展,形成了复杂的全球生产网络,另一方面也造成碳排放实际产生地的分离,一国或地区可通过减少本国生产而增加进口消费达到减少本国或地区内污染排放的目的。这意味着,价值链分工造成了国家或地区间碳排放转移,对一国或地区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且碳排放转移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减排的公平性与有效性。随着价值链分工的细化,检验价值链分工的碳排放效应变得更加复杂。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和碳排放国,承受着国内外巨大的减排压力。同时也是最大的贸易国,创造了“出口奇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认为中国是对外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因此,研究中国参与价值链分工的碳排放效应有助于评估碳排放转移效应对国家或地区碳排放产生的影响,同时对中国权衡好经济收益与环境成本问题提供重要支撑。基于此,本文采用国家或地区间投入产出(ICIO)模型对中国参与价值链分工的碳排放转移效应进行系统的经验研究。首先,本文利用中国地区间IO表,率先从封闭视角研究国内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地区间不同贸易产品的碳排放转移情况,并探讨地区间不同贸易产品对中国总体、各地区及双边碳排放产生的影响。其次,利用全球国家间投入产出表,本文构建相对量指标(碳排放转移强度)从开放视角探讨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碳排放效率,并从总体、分部门、不同贸易产品以及双边层面考察中国的碳排放效率,这将为权衡好增加值效应与环境成本之间问题提供支撑。同时,我们分别从总体、不同贸易产品与分行业层面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再次,利用嵌入型地区间-国家间投入产出表,该表将国内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相结合,本文首次探讨双重价值链分工中中国各地区在不同碳排放责任核算方案下应承担的碳排放量,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与影响因素分析。最后,本文剖析了不同贸易方式出口、中国CO2排放和出口国内增加值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首次在区分中国贸易方式的国家间投入产出表(ICIO表)中识别中国不同贸易方式出口的排放效率,并采用宫泽技术估算了三者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封闭视角下2002—2010年期间,国内地区间贸易隐含CO2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地区间传统中间品贸易隐含CO2排放一直占据主要地位但呈现下降趋势。地区间国内贸易活动导致全国碳排放量增加,PHH得到了体现。其中,地区间最终品贸易有利于减少全国碳排放量,而三种中间品贸易均增加了全国碳排放。从与国内价值链相关贸易的“节约”碳排放平衡(BAC)为正可知,国内价值链是污染的,增加了全国碳排放。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和北部沿海参与国内贸易活动既不利于降低该地区直接碳排放也不利于降低全国碳排放,而南部沿海和东北地区既减少了地区直接碳排放也减少了全国碳排放。从影响因素来看,各地区碳排放强度效应和地区间最终品贸易的规模效应是导致BAC下降的最主要因素,而其他三种中间品贸易的规模效应是导致其上升的最主要因素。开放视角下,1995-2017年期间,整体上中国出口CO2排放转入强度高于中国进口CO2排放转出强度,这表示中国的CO2排放效率低于国外整体水平的CO2排放效率。不过,中国出口CO2排放转入强度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尤其是2008年之后,至2017年转入强度仅是转出强度的1.38倍。不管是哪种贸易产品,中国转入CO2排放强度均高于转出CO2排放强度。从行业层面来看,中国转入与转出CO2排放量主要是通过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而转入与转出增加值量主要是通过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国外整体对外贸易的碳排放效率都比较高,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碳排放效率从2006年开始就低于中国国内。此外,本文还发现中国CO2排放转入强度远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CO2排放转入强度(如G7),这意味着,中国出口碳排放效率远低于发达经济体。而且,中国出口碳排放效率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墨西哥、韩国和印尼。双重价值链分工视角下,中国整体上呈现生产侧排放明显高于消费侧排放且消费侧排放又高于收入共担排放,但不同碳排放责任核算的中国及中国各地区碳排放量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对比发现按照收入共担原则中国应承担的碳排放量减少量大约为中国直接排放量的30%。从碳排放责任方案的影响因素来看,最终需求的规模效应是促使中国及中国各地区应承担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而各国及地区碳排放强度效应是促使其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国内价值链效应与国内外最终需求的产品结构效应是促使生产侧与收入共担侧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从贸易方式的CO2排放效率来看,中国一般贸易出口的CO2排放效率逐渐提高,且从2005年开始高于加工贸易出口;不同贸易方式出口下中国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CO2排放效率均远低于劳动与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且中国与金砖三国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CO2排放效率均低于与EU和G7出口的CO2排放效率。从乘数核算来看,各经济体通过加工贸易对中国国内增加值与CO2排放的拉动作用远小于一般贸易。从乘数分解来看,中国与各经济体的中间投入结构技术并没有得到提升;主要经济体对中国一般贸易的内部传播CO2乘数明显要大于中国对它们的内部传播CO2乘数,这意味着相对于这些经济体而言,中国一般贸易更多的关注污染活动;不管是加工贸易还是一般贸易,中国与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外部传播CO2乘数与增加值乘数所占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这表示跨境两次以上的中间品贸易所占比重上升。上述研究结论对于探讨贸易、环境与增加值之间关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实现贸易价值攀升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其他文献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关键环节和保障要素。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机制由组织领导机制、协调配合机制、监督检查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应急维稳机制、条件保障机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等二级机制构成,二级机制又由不同的次级机制构成,从而形成机制系统。在具体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动中,机制系统既发挥着引导、引领效应,也发挥着提高、提升效能。
立足新时代发展的历史方位,为了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本研究运用循证的方法对十九大以来各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文献成果进行了系统评价,获得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地方关于重视工作机制队伍建设、促进经济民生发展、加强宣传教育等15项经验的证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突出重点,把创建工作做实;聚焦市域,把创建工作做活;引领示范,把创建工作做深等建议,以期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期刊
期刊
目的比较后路C2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术与后路C1~3非融合固定术后行二期内固定取出术,这两种非融合术式治疗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行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37例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A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9~65岁,平均(45.6±10.2)岁;患者接受后路C2椎弓根
对藏族文明来说,苯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苯教是藏文化的“根”。白龙江流域的苯教文献,是继敦煌藏文文书、菩日文书和布达拉宫档案之后新发现的一批藏文文献群,从苯教发展史的角度来说,在制度化的雍仲苯教之前,存在一种被称为世续苯教或斯巴苯教的形态,但是一直以来缺乏相关资料,白龙江流域民间苯教文献的发现弥补了这一缺憾,为国内外的藏学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新视野。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如何使这部
沙门氏菌病是一种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人兽共患病,其病原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给人类的健康和食品卫生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病原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细菌感染入侵机制中的关键步骤。在感染过程中,沙门氏菌必然通过与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利用或劫持宿主细胞的信号通路,成功入侵宿主细胞并抑制宿主的多种杀菌机制,实现其在细胞内存活,从而完成整个感染过程。细菌入侵宿主细胞是其建立感染的第一步,也是
面对外界大量的信息输入,我们的注意力却是十分有限的,只能集中于少量信息。因此,如何利用线索示将注意引导至当前任务相关的项目显得尤为重要。空间线索引导空间注意,通常可分为两类:呈现于外周视野的外源性线索与呈现于中央视野的内源性线索。过去数十年的研究表明,这两类空间线索在选择知觉表征的过程中涉及了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然而,除外部的现实世界外,个体还需要将注意导向内部复杂的心理世界。目前这两种空间线索对
陈寅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但他的历史观却倍受争议。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将陈寅恪的历史观界定为文化史观既与陈寅恪的生平所历相合,又符合陈寅恪著述所彰显的基本立场。为了对陈寅恪的文化史观进行正本清源,本文运用社会史、哲学史、学术史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陈寅恪的著述与他的家世遗风、近代遭遇、留学经历的对应式研究,比较全面地揭示了陈寅恪文化史观的历史基础和思想资源。除“绪论”和“结论”,正文共分五章。第一
The failure rate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SMEs)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been very high,with many of them closing down within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operation.This research seeks to tackle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