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社交电商平台的用户不持续使用行为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中,Web2.0技术逐渐将社交关系与电商平台相互融合,催生了社交电商这一新兴的商业模式。同时,伴随着手机终端和无线网络的普及,移动社交电商也逐渐兴起。作为兼具社交属性和商务属性的新零售模式,移动社交电商近几年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许多学者和业界人士将社交电商定位为传统电子商务中具有创新商务模式的细分领域。从最初基于微信朋友圈、好友群的销售模式开始,移动社交电商平台逐步过渡到利用网红经济和明星效应积累用户,实现用户购买和流量变现。但是随着社交电商平台的不断发展、运营模式的不断更新,有一种现象逐渐显现,即用户开始诟病在传统电商网和社交媒体中出现的广告信息泛滥、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社交关系复杂等问题都出现在移动社交电商平台中,用户开始对移动社交电商平台感到不信任、厌烦和不满意,并导致用户高流失、低活跃等不持续使用行为频繁出现。不持续使用行为作为信息系统采纳行为的内容之一,虽然目前尚未引发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对用户获得满意体验、企业持续发展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影响移动社交电商用户不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本文从SOR视角出发,基于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框架,构建了移动社交电商场景下用户不持续使用行为的理论模型,并将刺激源划分为外部刺激源(信息过载、社交过载、系统质量)和内部刺激源(消极社会比较、交易心理契约违背、关系心理契约违背)两个维度,指出刺激源会引起用户的机体(倦怠感、不满意度)发生变化,并影响个体反应(不持续使用行为)。在构建自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的研究模型基础上,本文还分析了心理弹性在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调节作用,以此来全面系统地揭示移动社交电商用户不持续使用行为的诱发机制。本文基于研究现状,采用文献梳理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用户的不持续使用行为。笔者首先结合研究对象的特征,基于SOR模型框架引入了期望不确认理论、资源保存理论和心理契约理论,同时综述了我国移动社交电商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学界对用户倦怠和不持续使用行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为论文夯实了理论框架基础;其次,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国内成熟的移动社交电商平台——小红书平台的用户为调研对象进行样本数据收集,通过初步访谈并参考成熟的量表进行问卷设计,借助SPSS25.0统计软件以及Smartpls3.0路径建模软件对474份有效数据进行检验和路径分析,以验证提出的理论假设并进行合理解释。最后,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影响移动社交电商平台用户不持续使用行为的因素和机制,为用户了解自身行为特征,建立合理的心理契约和有意识的调节社会比较心理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同时帮助社交电商企业充分了解用户活跃度降低、流失现象严重的行为逻辑,对其后续改进服务设计、提升用户满意度、改变用户不持续使用路径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利用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证实了拓展后的SOR模型在移动社交电商的场景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同时也拓展了心理契约理论和心理弹性在电商研究领域的应用范围,有效地解释了移动社交电商平台用户的不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和机制。结果表明:信息过载、社交过载、系统质量、交易心理契约违背和关系心理契约违背显著影响用户倦怠感,社交过载、系统质量、关系心理契约违背显著影响用户不满意度。此外用户倦怠感和不满意度在模型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弹性在不满意度与不持续使用行为之间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目前信息系统领域关于用户持续使用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不持续使用行为的研究较少。本文从SOR视角研究了移动社交电商平台用户不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不仅弥补了社交电商领域对于消极使用行为的研究缺口,也为今后的社交电商领域用户行为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南非作家J.M.库切系列作品中的人物内心都潜藏着某种无可奈何的孤独意识,它既是对南非特殊历史和现实背景下人的生存境遇及精神状态的客观写照,也是作家对南非荒诞现实的深刻
和谐社会建设中公共安全问题相当突出。对于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防范和干预措施,可以促进和谐安徽、平安安徽的建设与发展。
地震勘探是油气勘探中运用的最主要方法,地震勘探从诞生以来对油气的勘探精度逐步提高,勘探对象也从构造油气藏向隐蔽的岩性油气藏发展。通过构造解释对圈闭进行刻画,再通过
<正>Christina Davies等在2013年第381卷9869期的《The Lancet》发表题为《Long-term effects of continuing adjuvant tamoxifen to 10 years versus stopping at 5 year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