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华北社会的离婚问题——以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为例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ang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上半期,随着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缓慢发展,处在社会生活表层的婚姻家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传统婚姻仍有很大的势力,继续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新的婚姻家庭观念的出现,离婚成为这一时期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本文即以法律的变迁入手,以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审理的婚姻家庭案件为依托,从而对这一时期华北社会的离婚状况、离婚原因、离婚趋势、离婚者的婚恋观等作整体考察。 本文首先论述了晚清民国有关离婚的法律演进与华北的离婚概况,然后以实例说明导致离婚的几种原因,进而剖析华北社会的离婚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近代华北婚姻变迁是一个曲折复杂的动态演进过程。离婚率的增高反映了人们婚恋观念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婚姻家庭近代化的变迁。但应该看到:华北社会的这种变迁是初步的,无论是变迁的范围,还是变迁的程度,都是有限的,难以有本质上的飞跃。
其他文献
科举制度带给中国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促进了阶层间的流动.有关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的理论在西方比较盛行.本文将西方的理论与明代苏州的社会历史结合起来,考察社会流动状况.按照
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伦会盟,喀尔喀蒙古设旗编佐,成为清王朝的外藩蒙古,正式归入清朝版图。此时喀尔喀不设驻防八旗。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在喀尔喀地区开始置定边左副将军
1949年底随着中国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胜利,国民党残余势力退逃台湾。逃台初期风雨飘摇的国民党当局为了在台湾重新确立并巩固其统治,除了强化内政改革及白色恐怖政治,在“外
为探讨有机羧酸的成键机理,以二元有机酸——苹果酸为分离溶质,实验测定了三辛胺(TOA)在正辛醇、甲基异丁基酮(MIBK)和氯仿三种稀释剂中萃取苹果酸的平衡及负载溶剂红外光谱
本文以唐末淮南节度使——高骈及一本域外汉籍文献——《桂苑笔耕集》作为论文切入点展开个案研究。该书以淮南镇为中心,完整而集中地反映了中和年间高骈坐镇淮南时的政治运作
东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外国侵略者所窥视,因此东北地区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乌苏里江以东及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