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大城市在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的中国,特大城市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引擎。在这些特大城市中,镇域作为联系城市和乡村、集聚众多人口和要素资源的重要载体,是特大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突破口、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主战场。加强中国特大城市镇域经济研究,对于科学认识当前镇域经济发展规律,指导镇域经济发展实践,进而促进整个特大城市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研究内容本身也具有迫切性和前瞻性。本文从理论研究入手,剖析了镇域经济理论研究脉络,提出了有关理论假设,系统构建了衡量镇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然后开展实证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对中国特大城市镇域经济进行发展评价和空间计量实证研究,验证上述假设,并探讨了特大城市镇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有关建议。论文首先进行理论研究,对有关镇域经济的工业区位论、增长极理论、传统的中心-外围理论和现代的中心-外围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理论假设。理论假设1:当前中国特大城市镇域经济的发展,规模经济效应大于成本收益效应,具有优先效应;理论假设2:当前中国特大城市镇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网络化反馈机制。同时,探讨了镇域经济指标体系的的设计原则,创新性提出了衡量镇域经济发展的四个维度:实力、潜力、活力、效率,并系统构建了衡量镇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论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又开展了实证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对中国特大城市镇域经济发展进行评价,收集了浦东新区24个建制镇2009年-2014年历年公开发布的有关数据,并充分利用政府统计部门内部统计的源数据库,经过大量的数据挖掘、筛选、比对和再处理,形成一套独有的基础数据库供开发和利用,极大程度克服了镇域公开统计数据的不足,评价结果表明,特大城市镇域经济的规模经济效应要大于成本收益效应,验证了理论假设1。为探讨镇域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的关系,开展了空间计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光存在中心和外围间的单线反馈机制,同处于外围的镇域与镇域之间也存在发展的空间关联性,表明特大城市镇域经济发展存在网络化反馈机制,验证了理论假设2。同时,各镇镇域经济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竞合关系,其中综合指标存在弱正向溢出效应,实力指标存在正向溢出效应,而活力指标、潜力指标、效率指标存在负向溢出效应。结合上述研究,借鉴国际经验,本文又提出了特大城市镇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即推进三方面创新:推进载体创新,明确指导原则,以开发融合体打造创新综合体;推进科技创新,构建镇域创新动力培育体系和培育机制;推进模式创新,探索深度融入城市、全面创新引领、综合功能提升、特色产业带动、生态绿色发展等模式。最后,本文提出了有关推动中国特大城市镇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