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用地控制机制研究——以上海为例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x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具备自然性和人文性。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逐渐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不断增长,导致城市生态用地总量急剧减少,生态斑块破碎化严重、连接度降低,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日益下降,城市人居环境日趋恶化。城市生态用地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组分,在保护城市生态系统以及濒危生物栖息地、改善和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保持城市正常运转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和生态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态用地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但是,由于政策管控方面统筹不够科学,用地规划的不合理以及实施的不到位,加之各类管控指标的冗杂,致使城市生态用地控制成果不显著,城市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未得到缓解。故本研究针对城市生态用地控制机制研究,系统的探讨城市生态用地控制的方法,理论上给规划决策者以指导,并能对城市生态用地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首先,对城市生态用地发展演变脉络的梳理,揭示出城市生态用地在城市建设中的历史定位;以城市生态用地的本体特征为切入口,总结概括出城市生态用地的概念,并将其分为城区块状生态用地、区域廊道生态用地、郊野生态用地三个大类。研究总结出城市生态用地三大服务功能:供给、生态、景观。  其次,从四大方面入手,系统研究城市生态用地的控制机制的构建。第一,公共政策引导研究,研究整理出国家及各级政府关于生态用地建设的法律法规、相关激励政策;第二,各层次城市规划研究,分析各层次城市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强调在不同的规划层次上对城市生态用地加强管控;第三,布局结构研究,对国内外典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进行归纳和整理,并进一步研究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下城市生态用的布局模式的构建,总结出城市生态用地布局结构一般特征:网络化、多元化、生态功能复合化、区域化;第四,控制指标研究,分析住建部“三大指标”以及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评选标准,对各体系的控制内容及控制指标加以研究,构建城市生态用地控制的指标体系。  最后,通过上海市实例研究,验证研究结果的可操作性。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有效控制城市生态用地提供拙见,为城市生态用地系统化的控制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在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内,由于树倒形成的坑和丘微立地,增加了林地的复杂性,促进了森林群落中周围树木和草本的再生能力,同时也改善了林隙内的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
对合肥市不同黄化等级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在自然条件下,春夏秋冬(2012年3月~2013年2月)不同季节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主要参数进行测定,并对不同黄化等级香樟的抗寒生
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中养分的主要来源是通过大气降雨输入的养分,大气降雨循环在森林生物群落的进化中具有显著作用,在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中降水循环过程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主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城市生态功能的核心,也是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主体。 在全球性倡导建设绿色、健康城市的影响下,我国的各个城市
本课题组已成功从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幼笋中克隆得到CIGR的同源基因BvCIGR基因(DQ409174),将该基因构建至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4中,并遗传转化至水稻日本晴,获得4个转基因株系,分别编号为9R1-1、9R1-2、9R1-3和9R1-4。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该基因转入水稻受体后引起的性状变化,初步探明BvCIGR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并展
亚洲系杂种百合是世界最主要的切花品种之一。但与东方百合相比亚洲百合花期更短,严重影响了它的观赏价值和瓶插寿命,因此培育出花期较长的亚洲百合新品种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