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刺激了人们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人类逐渐进入“消费社会”,消费主义应运而生。从文化层面看,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更是种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将消费当做人生的目的,消费的无节制性和消费的意识形态性。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文化从产生到兴起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产业革命为消费主义的文化的产生提供客观条件,凯恩斯主义促进大众消费的大规模出现,生产方式的创新与消费主义文化的最终形成。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大众传媒的传播,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逐渐全球化,发达国家纷纷效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不能幸免。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文化传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给中国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价值观、生态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就其原因而言,消费主义文化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的辐射与感染、大众传媒的传播与诱导、家庭消费的示范与引导、学校教育的弱化以及消费者自身心理的影响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健康、文明的消费价值观和绿色、科学的生态价值观;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生价值观;继承传统、追求正义的道德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坚持的原则是现实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主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具体途径分为宏观层面的社会教育、中观层面的学校与家庭教育以及微观层面的自我教育。只有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合力,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抵制消费主义文化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