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通风法是一种物理与生物处理方法相结合的被广泛应用于去除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土壤修复方法,具有高效、处理费用低等优点。本文以黄壤为实验土样,柴油为污染物进行室内一维土柱实验模拟生物通风过程,研究了不同因素(通风方式、初始柴油浓度、含水率和通风速率)对柴油的去除效果及规律的影响,从柴油污染土壤中富集、分离筛选出一株以柴油为碳源和能源的降解菌株,通过分析其生理生化特征和测定16S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影响菌株降解柴油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在进行室内实验的同时通过在广东某柴油污染场地开展SVE-BV技术修复示范工程,探讨此技术对污染场地的修复效果。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抽提和注入通风方式的去除规律大致相同,但最终去除率仅比注入高2.28%;每日通风前后及通风过程中测定的土柱总出气口TVOC值的变化规律也基本相同,只是通风后TVOC值相对较高;在一天8h的通风过程中,每隔1h、2h、3h测定的TVOC值波动变化的程度为1h>2h>3h;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氮的含量与柴油生物降解效率密切相关。(2)从柴油污染土壤中富集、分离筛选出一株降解菌株,通过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菌种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命名为DB。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影响DB降解柴油效率的因素进行研究,得出DB的最佳降解条件:柴油添加量4g/k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g/kg,H202累计加入量20mL/kg,甲醇5mL/kg在此条件下经过62d的生物修复实验,添加DB菌种、未加菌和叠氮化钠灭菌土样中的柴油去除率分别为69.82%、22.12%和13.65%,加DB土样中柴油的降解半衰期(37d)比不加菌(165d)缩短了约5倍,比灭菌土样(347d)缩短了约10倍,说明菌种DB是一株可以用于柴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高效降解菌。(3)挥发和生物降解作用影响柱中柴油的去除,重力引起的向下迁移作用只对柴油在柱中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三者共同作用决定各柱不同取样口处柴油的去除规律。生物通风结束后三组实验土柱中的柴油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初始柴油浓度和通风速率是影响柴油去除率的主要因素,含水率对去除率的影响要比前两者小,在柴油浓度为10g油/kg土、含水率为20%、通风速率为150mL/min时柴油的去除率最高。在实验过程中,各柱土壤pH值变化不大,土壤水分损失率较小,有效磷和速效氮含量整体均有所降低,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是不同土柱的各影响因素的降低程度不同。(4)利用SVE-BV技术进行柴油污染场地修复示范工程,经过3个多月的SVE和1个月的BV修复,不同土壤深度处TPH的最终去除率在74.12%~85.24%之间。在前期阶段经SVE修复后土壤中TPH的最高去除率达64.88%,进行BV修复后土壤中的TPH得到进一步的去除,在深度为1m处BV修复效果最佳,又有37.46%的TPH得到去除。根据水平和垂直抽气管道以及取样口处TVOC的变化规律可知在SVE试验进行50d后低分子的易挥发性有机物基本被去除,实验进入拖尾期,在此时接着进行BV修复将会大大降低成本。不同深度土壤中的有效磷和速效氮的含量整体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BV进程中降低幅度较大,生物降解占主导作用。SVE主要使易挥发有机物得到去除,同时也伴随生物降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