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赫金对话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旨在强调翻译是一个由作品、译者、读者等主客体参与过程,彼此间相互协商交流,互为他者,在社会外位性参与对话的作用下,各种声音在译者这一中介的调解下,共同完成译作的生成。本文对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引入翻译研究进行介绍并从对话视角对美国译者威廉·莱尔《阿Q正传》译本的社会指向性进行了研究。社会指向性是指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状态,而译作的社会指向性是译作的社会性特征。在译者,原作者,读者,原作等主体参与的翻译活动中,译作对这些主体具有“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体现在对参与过程中主体活动的指导或约束,从而影响了译作的特征——社会指向性。论文先从本体、思维、关系三个维度,来解释译作”社会指向性”所具有的内涵,探讨“社会指向性”所涉及的载体、所指之物等问题。然后在前人对《阿Q正传》英译本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从译作社会指向性的三个外在表现形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社会文化的“多棱镜映像”、“文学审美的现实主义维度”三个层面来研究译者与社会意识形态,原作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之间所发生的对话关系以及这些对话关系的协调对莱尔译《阿Q正传》的社会指向性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本论文运用对话理论解释了翻译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外位平等参与及对话协调。莱尔的《阿Q正传》英译本充分表现了译作的社会指向性。首先,莱尔在追求译作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关注社会“他者”张力作用,倾听社会他者的声音,激发自己的社会情绪,用自己“特定的言语体裁说话”。其次,莱尔在尊重原作社会背景的前提下,介入自我表述,调节了差异性,使得对话得以延续,最终实现成功的社会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