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孜别克族民间信仰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36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孜别克族是世居新疆的民族之一,从历史上看,乌孜别克族是由古代中亚众多的隶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居民经过长期融合而成的。虽然乌孜别克族现在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但在其民族发展历史上也信奉过多种宗教。而且这些宗教信仰在乌孜别克族民间影响甚大,构成了乌孜别克族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文章的第一部分对乌孜别克族形成过程与现状进行了研究。乌孜别克族的祖先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从锡尔河以北金帐汗国境内迁来的游牧民,他们带来了“乌孜别克”这个称呼;二是中亚河中地区的原有农业定居民。然后分析了乌孜别克族宗教演变的情况。文章的第二部分研究了乌孜别克族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物的崇拜与禁忌,对原始神祗的信仰,繁杂的鬼灵观念,对英雄祖先的崇拜,节日庆典的仪式习俗、人生重大阶段仪式中原始信仰的遗存以及受萨满文化影响颇深的宇宙观与世界观等具体的民间信仰。并提出乌孜别克族的民间信仰是在万物有灵观念基础上产生的受萨满教与伊斯兰教影响颇深的自然崇拜、鬼灵信仰的综合体,包括在这些信仰基础上产生的以巫术为基本逻辑的禁忌、占卜等活动。文章的第三部分总结出乌孜别克族民间信仰的特点是具有极强的功利性,信仰神祗的多元性以及组织上的自发性和松散性。并且其民间信仰具有一定的宗教性,具有较为松散的组织体系,是区别于正式宗教的一种较低层次的信仰方式。此外,乌孜别克族的民间信仰通过与伊斯兰教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汇,说明宗教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和排斥,而是可以相互和谐共处的。文章的第四部分对乌孜别克族民间信仰与乌孜别克族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研究,说明乌孜别克族民间信仰在其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以便从中最大程度地挖掘其深层涵义与其存在于现代社会的正面价值。由于民间信仰广泛渗透到社会底层的每一个角落和广大民众的头脑里,因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容忽视的大众文化资源。在研究中国宗教现象和研究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时,必须给予民间信仰极大的关注。要对其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并趋利除弊,使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努力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可以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其他文献
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是加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任务。利用中职语文课堂精选经典内容,注重训练实践,注重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出发,阐述了目前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南华大学教学改革为例,提出:课内外校内外紧密结合,构建大课程结构体系;逐步完善选
千百年来,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仅是赖以生存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也是重要的生活来源和自身保障。在城市,居民可以通过社会保险及商业保险的方式实现对自身的保障,而对于农民来说
产学研结合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途径和发展方向。从文化视角看,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是异质性文化系统的耦合。追求最大程度的文化共享是文化耦合机制的根本所在。在实践层
印尼留学生来苏高职院校学习,为学校的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但是,受到留学生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风俗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仍存在较为突出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文
本文采用固相反应法和溶胶-凝胶法合成ABO3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研究了对A位、B位离子掺杂改性对其结构和柴油车尾气净化性能的影响。借助X射线衍射(XRD)、低温氮气吸附(BET)和程
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的热潮和计算机、通信相关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人们对信息化办公的迫切需求,通讯录系统适时的出现迎合了人们办公、生活的信息化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为广大设
长期以来,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诸多病害影响着其使用寿命。水泥混凝土路面承受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当车辆荷载超过路面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对路面的结构造成影响,导致整个路面板,甚
伴随着世界课程改革的大潮,我国在新世纪之交开始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实施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普及,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环境决策支持系统能为环境决策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