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的概念于1986年首次提出,即预先反复短暂缺血可以延缓或减轻组织后续较长时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象。缺血预处理是机体固有的一种保护机制,可显著降低人体大部分组织尤其是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然而,由于心脏缺血预处理临床操作困难,且短暂缺血亦可造成心肌损伤,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经过对缺血预处理内在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内源性腺苷在缺血预处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用腺苷预处理人心脏可产生类似于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大量的动物和临床实验证实远端缺血预处理亦可对心肌产生保护作用。本研究以接受心脏手术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腺苷预处理(Adenose Preconditioning AP)和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两种预处理方法对心脏和肺脏的保护作用。第一部分:腺苷预处理在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心肺保护作用目的观察腺苷预处理对婴幼儿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脏和肺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对系统性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先心病患儿40例,体重小于10kg,随机分为腺苷预处理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后,超滤结束时,ICU1、3、6、12和24h采集血标本,测定肌钙蛋白I(cTnI)、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а(TNF-а)含量,记录ICU时间及动脉血氧分压、气道阻力、氧合指数、肺顺应性等肺功能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腺苷预处理组术后血浆cTnI水平显著降低(P=0.02),ICU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腺苷预处理可以减轻心脏手术过程中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肺功能和系统性炎症反应未产生有利影响。第二部分:远端缺血预处理在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心肺保护作用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婴幼儿心脏和肺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先心病患儿40例,体重小于10kg,随机分为远端缺血预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后,超滤结束时,ICU1h、3h、6h、12h、24h采集血标本,测定肌钙蛋白I(cTnI)、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а(TNF-а)含量,记录动脉血氧分压,气道阻力,氧和指数,肺顺应性等肺功能指标。结果:术后远端缺血预处理组血清肌钙蛋白I(cTnI)整体升高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70),远端缺血预处理组ICU3h血清cTn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远端缺血预处理组ICU3和6h血清TNF-а的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CU6和24h血清IL-6的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IPC能够有效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系统性炎症反应,但对肺功能未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