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1)比较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提升术(OSFE)植骨和不植骨的中长期临床效果;(2)观察和测量拉布拉多犬上颌骨的相关解剖结构,分析其作为OSFE术动物模型的可能性;(3)比较OSFE术植骨与不植骨的组织学结果,分析上颌窦内骨生成骨改建的过程及原理,并探索种植体不同表面对窦内新骨生成及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1)随机分组病例对照临床试验:取92名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患者,分为两组:①植骨组:OSFE术中使用骨替代材料(DBBM)植入;②不植骨组:OSFE术中不植骨。分析术后三年种植体留存率、并发症、患者满意度及影像学测量结果(术后窦内骨获得量ESBG和种植体边缘骨丧失MBL)。(2)动物模型分析:用大体标本和组织学切片观察10只拉布拉多犬上颌窦位置、大小、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及上颌窦粘膜状态,并试行OSFE术。(3)动物体内研究:9只拉布拉多犬行OSFE同期种植术,分为四组:①SLA种植体不植骨组;②SLActive种植体不植骨组;③SLA种植体植骨组;④SLActive种植体植骨组。组③和组④使用双相磷酸钙陶瓷(BCP)与自体碎骨混合植入。制作含种植体骨硬组织切片观察术后6个月内上颌窦内骨生成骨改建过程,并分析种植体稳定性(ISQ)和组织测量学结果(种植体骨结合率BIC%、窦内新骨生成高度ESNB等)。 结果:(1)植骨组和不植骨组3年累计种植体留存率分别为97.8%和95.8%,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植骨组ESBG从6个月时的6.61±0.72mm,逐渐减少至36个月时的3.92±1.30mm。不植骨组ESBG则从6个月时的2.69±2.21mm逐渐增加至36个月时的4.04±3.15mm。3年后两组间ESBG无统计学差异。植骨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不植骨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低于不植骨组(p<0.05)。(2)拉布拉多犬上颌窦平均长高宽度分别为28.56±2.96mm、24.68±1.88mm和11.15±0.89mm。上颌窦底壁下牙槽嵴高度在第三和第四前磨牙中心位置为6.86±0.45mm和5.45±0.88mm。上颌窦腔内面衬有上颌窦粘膜。(3)组织学观察见组①和组②(不植骨)24周时BIC%明显大于组③和组④(植骨)(p<0.05)。组②和组④(SLActive)4周时ESNB、4周和8周时BIC%、12周和24周时ISQ明显大于组①和组③(SLA)(p<0.05)。原有牙槽嵴及上颌窦粘膜共同参与上颌窦内骨新生过程。 结论:(1)OSFE中无论植骨与否,都能获得可靠的临床效果,最终种植体留存率和窦内骨获得量相似。(2)拉布拉多犬上颌后牙区结构适于建立OSFE术动物模型。(3)OSFE术植骨与不植骨后6个月窦腔内新骨生成量基本相同。亲水性表面种植体比传统粗糙表面种植体更快产生骨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