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的交通组织方案优化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ber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支持,截止到2017年为止,国家高速公路网的运营保有量已经达到了 13.1万公里,进行高效、科学的基础交通设施维护、保养和管理已逐步转化为我国公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道路维护作业会干扰既有车辆的正常通行,给路段通过能力和行车安全性带来影响,因此研究施工作业区路段的交通组织方案的科学合理设置十分重要。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的主动脉,具有交通量大、大型车混入率高、夜间货车比例高等特点,目前施工作业区的车道封闭模式、交通组织控制方法均参照双向四车道的要求实施、缺乏科学依据。此外,尽管正常行车状态下夜间行车识别距离下降对高速行驶安全的影响已经比较明确,但是夜间行车环境对高速公路施工区车道封闭模式、交通组织设置方式的影响目前未见相关研究。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施工作业区的设置标准研究工作滞后,需要开展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本文对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封闭两条车道的作业模式下的交通组织方案的优化进行了研究,特别是研究了夜间行车识别距离下降给交通组织方案带来的变化,为施工作业区的合理设置、保障车辆安全通行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对路段评价指标的系统分析和筛选,确定了以饱和度、平均车速、交通密度和平均延误为基础指标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了路段服务水平综合值的判断标准;对于路段的安全性选择最小安全距离值MSDE值作为评价指标,为交通组织方案的评价提供了判断依据。其次,针对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封闭内侧两车道的封道模式,研究了交通组织方案关键控制因素的变化规律和设置方式。对于警告区二级限速模式两次限速间隔距离应该尽量延长,当交通量在400pcu/h/ln以下时,最终限速值取80km/h,当交通量在500pcu/h/ln以上时,最终限速值取60km/h;上游过渡区设置研究结果表明,上游过渡区的设置方式和设置长度对路段安全性指标不敏感,与路段服务水平综合指标关系密切,在交通量500pcu/h/ln时,服务水平最优在过渡区长140m处取得,在交通量600pcu/h/ln时,服务水平最优在过渡区长180m处取得。最后,围绕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的封闭内侧两车道的封道模式,在夜间识别距离降低的情况下分析了交通组织方案关键控制因素的变化规律和设置方式。夜间在小交通量和部分施工控制区的安全性影响较大;夜间上游过渡区的设置方式和长度对服务水平的影响规律没有改变,但是服务水平最优值对应的过渡区长度变化。研究结论对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的交通组织方法具有指导意义,弥补了我国相关规范中现有的交通组织方案的设置方法存在不完善和安全风险偏高的特点,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能够给出兼顾安全性、通过性等多方面需求的交通组织方案。
其他文献
液化天然气的储存需要在温度极低的情况下进行,但是因为储存液化天然气的安全技术存在不足,在储存过程中极易出现泄漏等安全事故,甚至对储存的工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因此,为
本论文详细介绍了基于改进的模拟退火(Simulated Annealing,SA)算法的波前畸变校正方法的研究。SA算法是自适应优化算法中一种性能优良的算法,有望应用于对大气信道中光束动态
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体,对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而言,知识产权是一种很关键的资源,它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如今,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当代制约企业发
数字全息技术是传统光学全息与数字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光电传感器件分辨率的提高,数字全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全息技术的研究过程中,获得高质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时机,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也使居民们对建筑工程提出更高要求.在目前看来,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主要是依
摘要:超声波无损检测以其穿透能力强、灵敏度高、方向性好、适用性广、检测成本低、对人体无伤害等优点,在无损检测领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多通道超声波分析仪主要用于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油气资源的主要结构特点就是油气资源短缺与油气资源的分布不均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与进步,油气资源的
伴随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深入实施,新时期在商品交易市场领域加强诚信建设与监督也备受关注.本文首先探讨了加强商品交易市场诚信建设法治保障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商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从互联网技术诞生以来,这一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将人类彻底引入互联网时代中,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表现最为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