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NO2气敏材料的设计及其气敏机理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han3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PM2.5、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来源之一,NO2对人类的健康、建筑物的外观和局部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在低温条件下实现低浓度NO2的快速检测,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而且可以减少NO2造成的影响。目前,用于NO2检测的气敏材料根据其最佳工作温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温的NO2气敏材料,主要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它们在高温下对NO2可实现快速检测,高的检测温度大大限制了它们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另一类是低温NO2气敏材料,包括碳材料、导电聚合物、金属有机配合物,这类材料的优势在于可低温或室温下检测NO2,但是大多情况下需要较长的恢复过程。因此,本论文以高性能NO2气敏材料的设计为目标:(1)通过形貌调控和复合两种手段实现ZnO纳米材料NO2气敏性能的改进和气敏机理的研究;(2)通过金属有机配合物的设计,实现低温NO2气敏材料的制备,并探讨了它的NO2气敏机理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水热法完成了四种不同形貌的ZnO的制备,运用XRD、FT-IR、SEM和TEM对材料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这四种材料分别为R-ZnO、P-ZnO、F-r-ZnO和F-p-ZnO;考察它们的NO2气敏性能发现:F-p-ZnO>F-r-ZnO>P-ZnO>R-ZnO。通过 UV-Vis、PL 和 XPS 表征发现:窄的禁带宽度和高含量的给电子缺陷使得F-p-ZnO有着最好的NO2敏感性能。随后通过简单的溶液混合法完成了不同形貌的ZnO与氧化石墨(GO)的复合,调查了 ZnO/RGO材料的NO2气敏性能,分析了 ZnO与RGO复合后,NO2气敏性能发生变化的原因。2.通过对金属离子、铜盐、铜盐与硫脲摩尔比的优化,离心金属盐溶液和硫脲溶液的混合液得到一种白色材料。XRD、SEM、TEM、EDS、FT-IR和Raman对这种白色材料的组成和形貌分析表明它为Cu(Tu)C1·0.5H2O纳米线。它的N02气敏性能测试表明其在60 ℃可以实现0.1~10 ppm NO2的快速检测,适当的热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这种金属有机配合物的NO2气敏性能。XPS、Hall效应测试和热处理对材料的导电性影响实验表明这种材料有着良好的质子导电性、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和灵敏的氧化还原性,这三个性质使得配合物有着良好的NO2响应。这为高性能NO2敏感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其他文献
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已进入中后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而世界上稠油/油砂资源储量丰富,双水平井组合SAGD技术逐渐成为开发稠油/油砂资源的重要手段,并在国内外均取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粉煤灰和再生骨料掺入的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其中粉煤灰以15%、25%、35%等量替代水泥,再生骨料以15%、30%、45%等量替代天然骨料,在固定水灰比0.45的情况
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技术是一种采用非接触方式,利用空间内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实现电能在不需要任何介质的情况下,进行跨越空间传输的技术。该技术近几
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缩写为SPP)是一种由于自由电子和电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电子疏密波,可以沿着金属和介质表面传播。SPP有很多优良的特性,如能突破传
粉煤灰是燃煤电厂的主要副产品,其产量巨大且呈逐年增长趋势。若不对粉煤灰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利用,将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与破坏,同时也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提高粉
绒囊暂堵流体封堵后恢复产液,日产油量增加,日产液量和含水率下降,与其他暂堵流体封堵后产液恢复规律不同,评价方法也不相同。通过绒囊暂堵流体封堵后产油恢复规律的研究,可
利用微纳自卷曲技术制备出的半导体微米管具有天然的中空通道,其管壁光滑、尺寸可控性好,易于定位和构筑阵列,同时具备良好的光学、电学、机械等特性,这些使其在集成光学、微
国外低坍落度混凝土灌入设备近几年有了突破进展,作者所在单位,花费巨资将其引进国内,并完成十余个项目,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施工和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国低坍落度混凝土灌入理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由于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会导致地表产生沉降,造成巨大财产损失。针对矿区沉降将带来严重灾害的问题,常用精密水准测量、GPS测量、全站仪测量等较为传统的方法进行地表沉降监测,此类方法虽然有着较高的精度,但是工作任务量大,离散点监测不能充分反映研究区内整体的沉降情况。本文主要采用水准测量和InSAR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水准测量的高精度和InSAR范围广、整体性强的优点,能更好地反映矿区
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工人数量已超过50万人,占全国200万产业工人的1/4。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