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e基热电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河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gu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电材料可利用半导体的Seebeck效应和Peliter效应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的直接转化,是提高现有化石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能源、环境危机的重要新型能源转换技术之一。Sn-Se基热电材料具有本征低热导率和高Seebeck系数,是目前最有望实现热电转换效率突破的新型材料体系之一。Sn-Se基热电材料包括SnSe和SnSe2两种(类)层状化合物。目前,n型SnSe单晶是最高热电优值ZT的保持者。对SnSe热电输运性能、机理的深入研究和优化,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SnSe晶格振动具有强烈的非简谐性,同时,SnSe晶体中具有大量本征缺陷,这导致其热导率很低。但目前关于SnSe低热导率的起源仍未被完全阐明。与层间以范德华力结合的真正层状化合物SnSe2不同,由于Sn孤对电子的存在,SnSe是层间以微弱的共价键结合的类层状化合物。虽然SnSe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二维(2D)层状化合物输运特性,但沿层间方向不同的结合力,可能使它具有与SnSe2迥异的物理输运特性,并可能在某种条件下表现出三维(3D)输运特性。迄今为止,人们对Sn不足和化学计量比SnSe单晶中本征Sn空位对热导率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Sn过量的SnSe单晶热电输运性能未见报道。并且,SnSe多晶热导率高于单晶热导率的原因未被完全阐述,掺杂、本征缺陷和织构对SnSe单晶和多晶输运机制影响的研究目前仍不完善。因此制备Sn过量SnSe单晶热电材料,阐明过量Sn对材料热力学稳定性、热电输运性能和价键特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制备SnSe2热电材料,实现与SnSe材料的全方位对比,对阐明层间共价键对类层状化合物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SnSe为研究主线,采用Sn自助熔剂法制备了Sn过量SnSe单晶,采用Se自助熔剂法制备了Se过量SnSe2层状化合物,并通过改变制备工艺和元素置换研究Sn-Se基化合物的相结构、价键特性、热力学性质和热电性能。通过对比研究,初步阐明了类层状化合物SnSe与真正层状化合物SnSe2在晶格驰豫、热力学稳定性和热电输运性能之间的异同。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采用Sn作助熔剂成功制备了富Sn的SnSe基单晶。所得SnSe样品中,Sn/Se的实际原子比在1.13至1.17的之间,Sn元素严重过量。随着原子比Sn/Se的增加,层间晶格常数a逐渐降低,层内晶格常数b几乎不变,晶格常数c略微增加,这暗示晶体沿a轴方向的Sn-Se共价键作用可能增强。进一步研究表明,Sn/Se原子比的改变,可同时优化载流子迁移率和带隙,而载流子浓度几乎不变,导致电导率随Sn/Se原子比的增加而增加。Sn过量SnSe单晶的晶格热导率比Sn缺失和化学计量比的SnSe单晶的热导率都高,这同样说明样品沿a轴方向共价键作用的增强,并主导了样品的声子散射过程。即,与价键性质改变引起的去量子禁闭效应相比,过量Sn引入的缺陷带来的声子散射效应在富Sn的SnSe单晶中效果并不明显,故富Sn的样品呈现出3D声子传输特性。为了进行比较,采用Se作助熔剂,制备了具有过量Se的SnSe2基单晶。得到了具有六角结构(空间群:P-3m1)的纯相SnSe2单晶,并探索了其相演化过程。在SnSe2化合物中观察到和SnSe化合物一样的异常热输运性质。这些结果表明,尽管机理有所不同,但与原子比Sn/Se相关的缺陷(缺陷簇)和价键性质改变对Sn不足和Sn过量的SnSe单晶的输运性能都有重要影响。此外,采用助熔剂法制备了富Sn的Te掺杂SnSe单晶样品。研究表明,Te掺入Se位总是伴随着SnSe中阴-阳离子比的变化。Te在p型富Sn的SnSe中充当施主原子,并稍微降低空穴的浓度。而且Te掺杂会使SnSe的能隙降低,Te掺杂具有改变带隙和能带结构的潜力。为提高材料的实用性,采用SPS烧结的方法,以助熔剂法所得的相纯度最高的SnSe和SnSe2(实际组成Sn1.17Se和SnSe2.27)单晶为起始原料,制备了具有强烈织构的多晶块体样品。研究表明,对于SnSe烧结样品,初始制备条件和样品的微结构和热电性能密切相关,且烧结过程中单晶无规则解理和破裂将产生大量晶界等缺陷,使得多晶热导率明显低于单晶。对于SnSe2烧结样品,样品以JCPDS#01-089-3197(S-3197)和JCPDS#00-038-1055(S-1055)两相共存。初始原料中的过量Se在烧结过程中明显挥发,使得样品的点缺陷散射作用显著降低,其多晶热导率明显高于单晶。SnSe2材料方面,通过熔融、淬火和热压(HP)的方法制备了SnSe2-xBrx多晶样品。样品以S-3197和S-1055两相共存,而Br掺杂可以提高S-3197相的稳定性。Br掺杂还可提高样品的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优化电导率。证明了S-3197相为贫Se相,S-1055相为富Se相。和SnSe类似,掺杂样品的热导率比未掺杂样品的热导率高,其本质原因是:Sn-Se基化合物中的本征缺陷对声子的散射能力比掺杂原子和晶界等缺陷对声子的散射能力更强。综上可知,改变Sn-Se基化合物的制备工艺对其热电性能的优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富铁(Fe wt.%>50%)Fe-Ni合金薄膜因具有强磁、耐腐蚀、极低热膨胀系数等优良特性,应用前景广阔,备受业界关注。电铸技术因具有加工精度高、成膜性好等特点,是制备高品质富铁Fe-Ni合金超薄膜材的优势技术。“单阳极+金属离子定期定量/持续补加”是当前电铸制备Fe-Ni合金薄膜材的常规方式,但基于此种方式的电铸液中铁、镍离子浓度比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难度极大,是导致合金薄膜铁、镍组分比波动大的
学位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在薄及中厚煤层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软弱厚煤层中的应用仍存在很多问题,研究在厚度变化的软弱煤层条件下留巷的支护技术,对于推广沿空留巷技术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以河南永锦能源有限公司云盖山二矿23302工作面运输顺槽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室内实验等方法,对赋存不稳定软弱煤层切顶卸压前后沿空留巷的变形规律、应力演化及巷道多阶段巷内支护技术进行了系统
学位
以叶片、整体叶轮为代表的钛合金曲面薄壁件因具有质量轻、强度高、抗疲劳性能好等诸多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用来满足复杂的工作条件和特殊的使用要求。但是,钛合金本身却是一种难加工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发热严重,切削力大,刀具磨损剧烈等特点,再加上薄壁件容易在加工过程中出现振动和变形,这使得钛合金曲面薄壁件的加工难上加难。因此寻找新的加工方式、优化切削工艺参数、减弱铣削过程中薄
学位
荧光碳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光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低成本等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生物成像、光催化、金属离子检测、光电器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潜能。具有高荧光性能的碳纳米材料是实现其广泛应用的关键,大量研究表明,通过掺杂或表面功能化可以有效提高碳纳米材料的荧光性能。如碳量子点可以通过元素掺杂的方式提高荧光量子产率,但目前掺杂源多采用成本较高的有机物,以低成本的无机物为掺杂源的碳量子点
学位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质能可利用原料丰富,且由于自身的碳中性等优势,为未来缓解能源问题、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发挥巨大作用。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方式以直燃为主。然而,直接燃烧的利用效率低,且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排放。生物质气化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能源转化技术,被认为是未来生物资源利用最有潜力的方式。典型的生物质气化气是由H2、CO、CH4、CO2、N2和其它少量的高烃气体组成。在高CO2和N2浓度下,生物
学位
为探讨不同风化煤生物产气规律及煤结构特征,本文主要采集内蒙古乌海、山西晋城和太原西山矿区不同风化程度煤样进行煤的厌氧发酵产气实验,分析不同风化程度煤样对生物产气的影响特征;通过氧化边缘、表面官能团、微晶结构、表面化学赋存变化等方面,对不同风化程度煤样结构及机理进行表征。利用碱溶酸析法对风化煤进行抽提实验,从溶剂抽提率,表面官能团、生物产气效果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不同风化程度煤结构差异对生物产气特征的
学位
功能梯度材料(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简称FGM)是由两种或多种材料复合而成,材料组成呈连续梯度变化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功能梯度材料能够消除不同材料之间的复杂界面效应,通过改变各组分含量的空间分布,实现材料的多功能性。由于具有独特的优良性能,功能梯度材料在船舶、航空、航天、核能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无损检测中,超声导波因传播距离长、衰减小、分辨能力强、
学位
自1959年发现二氧化钒(VO2)的相变性质以来,VO2因其接近室温的相变温度(~68℃)、在近红外区域的出色调制能力以及对环境的自动响应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较低的可见光透过率(Tlum)和不够理想的太阳能调节效率(ΔTsol)是制约VO2智能窗发展的主要原因。本论文选取Zr O2、Hf O2薄膜作为缓冲层和减反层,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Zr O2/VO2、Hf O2/VO2
学位
Q建材公司是一家主营砂浆生产及销售的新型建材企业,砂浆运输任务指派问题是该公司日常运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企业运营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人工指派逐渐暴露出以下弊端:一是随着车辆和订单等数据量的增加以及客观存在的一些约束条件,使得人工指派的难度增大;二是当前人工指派方式没有考虑成本因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本文结合该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提出一种高效、
学位
本文选取1986—2020年发表在《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这两本期刊上的598篇酒店研究文献作为样本,识别其研究的主要贡献者、贡献机构及合作网络特征,对样本文献的研究性质、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进行人工编码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酒店研究经历了多维转向,包括研究导向由管理实践转为学术创新,研究视角由以企业为主体转向以人为主体,研究性质由概念性研究转向以假设检验为目的的实证性研究,其中2001—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