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博,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工具,以其低门槛性、便捷性、即时性等技术优势得到网友青睐,成为时下最重要的信息平台之一。然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微博在给传播信息观念提供便利之时也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近年来微博上谣言泛滥,甚至被诟病为“谣言制造机”,无约束无追责的微博传谣对个人生活、政府信誉、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早已引起学者专家的关注,治理微博谣言刻不容缓!那么,微博何以成为谣言重灾区?微博谣言是怎样形成和传播的?如何维护微博空间的公共秩序?这些都是亟待研究并解决的问题。本文以“4.19温州苍南城管打人”事件为例,搜集新浪微博上4月19日到4月23日关于该事件的实时数据,以社会心理学为视角,结合传播学、心理学相关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心理、技术三个方面分析微博谣言的形成机制,解读微博谣言的传播过程。最后,针对微博谣言对个体、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提出自己的初步建议。微博谣言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笔者无法研究其形成的所有原因,只能选取一个典型事件,将其置于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之下来研究。通过剖析案例模型,还原微博谣言制造、传递、反馈、互动的过程机理,为网络空间信息环境治理提供有益探索。微博谣言的产生既有法律漏洞、信任缺失等社会方面原因,也有宣泄心理、刻板心理、从众心理、认同心理的个体心理方面的诱因。同时,微博低门槛、碎片化、把关缺失、光速传播的自媒体技术特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微博谣言的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遵循着从酝酿到爆发、升级再到减弱平息,环环相扣的规律性特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络空间个人自我效能感膨胀,认知失调,群体记忆和集群躁动的当今社会心理。笔者溯本求源,从政府、社会、个人不同角度,提供具体化可操作的微博谣言治理防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