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黑松松球进行化学成分系统研究,并对其进行质量分析和药效学研究,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松球资源做好前期的准备,为其质量标准、临床研究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方法:化学成分方面:①对黑松松球进行了化学成分预试。②对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挥发油进行了GC-MS分析。③对黑松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进行了GC-MS分析。质量分析方面:①分别采用显微和光谱鉴别法对黑松松球进行了鉴定。②对黑松松球水分、灰分及浸出物的进行了限量研究。③用UV-Vis法测定黑松松球中总黄酮含量。④采用HPLC法测定黑松松球中两个成分槲皮素和山柰素的含量。⑤用GC-MS法测定黑松松球挥发油提取物中两个成分α-蒎烯和β-蒎烯的含量。药效方面: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植入棉球致小鼠肉芽组织增生、通过使用醋酸导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的方法研究黑松松球的抗炎作用。 结果:化学成分方面:①化学预实验的结果表明,黑松松球中可能含黄酮类、酚类、香豆素类、皂苷、挥发油、植物甾醇、有机酸等化学成分。②SD法和SFE法提取的黑松松球挥发油中共有20个相同的成分,但各成分的含量有差异。在共有成分中含量较多的为α-蒎烯,β-蒎烯,长叶烯,石竹烯等。③松球和松针提取的挥发油中共有11个相同的成分,但各成分的含量有差异。在共有成分中含量较多的为α-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等。质量分析方面:①球果长卵形,长4~7cm,径2.5~4cm,有短柄,成熟时栗褐色脱落而下,脱落而不突存树上,种鳞的鳞背扁平,横不很显著,鳞脐不突起,无剌。种长4~5mm,翅长1.5cm。种鳞的鳞盾菱形,鳞脐微凹,无刺头。种鳞表皮平整光滑,含有异常维管束、薄壁细胞排列零散杂乱,主脉有5个维管束散在。②在薄层色谱中各成分均能较好的分离,斑点清晰。③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方面,松球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在410、668nm附近特征峰吸收较大,正丁醇和无水乙醇提取部位在664nm附近特征吸收峰较大,可以作为黑松松球紫外-可见特征吸收鉴别峰。④黑松松球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0.3%,总灰分含量不得超过0.99%,酸不溶灰分含量不得超过0.068%,水溶性浸出物不得低于4.71%,醇溶性浸出物不得低于10.11%。⑤黑松松球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30mL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提取1h,并测得总黄酮平均含量为11.54%,RSD=0.77%。⑥HPLC法测定槲皮素、山奈素含量时,得出槲皮素回归方程式为 Y=66.7491786X-2.1273571,r=0.99991;山柰素回归方程为 Y=61.4800596X-2.0815435,r=0.99994;结果表明槲皮素和山柰素在进样浓度为0.5~4.5μg·mL-1、0.3~4.8μg·m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槲皮素和山柰素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47%(RSD=2.79%)、101.13%(RSD=2.97%)。⑦GC-MS法测定α-蒎烯和β-蒎烯含量时,得出α-蒎烯回归方程式为, Y=2.060X+0.110, r=0.9995;β-蒎烯回归方程为Y=2.436X+0.013,r=0.9990;结果表明α-蒎烯和β-蒎烯在进样浓度为23.7μg·mL-1~71.1μg·mL-1、12.36μg·mL-1~37.08μg·m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α-蒎烯和β-蒎烯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33%(RSD=2.47%)、99.55%(RSD=1.67%)。药效方面:黑松松球醇提物和水提物均有抗炎的作用,但黑松松球醇提物的抗炎作用优于黑松水提物的抗炎作用。 结论:本次试验对黑松松球的化学成分做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分别研究了提取方法和提取部位对黑松挥发油成分的影响,为阐明其药理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对黑松松球进行了生药学和色谱研究,其结果作为鉴别药材真伪的参考依据。对黑松松球水分、灰分及浸出物等检查指标的限量研究,为松球的研究开发以及制定松球的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实验还对其总黄酮、槲皮素、山奈素、α-蒎烯和β-蒎烯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对黑松松球进行了抗炎作用研究,为其临床使用提供了疗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