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民族认同特性及其文学性生成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jimgui1981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文学的(身份)认同问题是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话题。这种(身份)认同尤以其中的民族(身份)认同最有探讨的意义和空间。民族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的民族认同现象丰富而复杂,这对我们探究民族文学的异质性(相对于汉族文学)和规律性都具有潜在的启示意义,而以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而言都很欠缺。面对学术界对“民族文学”概念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的现状,首先区分出广义的民族文学和狭义的民族文学概念很有必要,而后者是此文主要关注的研究对象。认同理论经历了从本质的认同论到建构的认同论的发展历程,较为可取的认同论是综合了二者的特点但又以建构的认同论为主。民族认同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之上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将认同和民族认同理论引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和民族文学研究有其必要性、合理性和多重意义。民族文学的很多元素都参与了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其中尤以“文学性”的几个方面如语言、叙事、文体和形象对民族认同的建构最为隐秘和复杂,也最具理论研究的价值。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语言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母语写作、非母语写作和双语写作;叙事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第一人称复数转向、多重视角、平行对话结构、宗教文化叙事和叙事者干预;文体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抒情性、重述神话史诗、文化展示性书写和文体转型;形象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民族英雄形象、民间英雄形象和民族文化形象这三类特殊的人物形象,以及由我者形象和他者形象所构成的几种关系模式:对话模式、对比模式、冲突模式和镜像模式。语言、叙事、文体和形象对民族认同的建构都有其特定的机制、策略、原因、意义和限度等。对这几方面的研究也启发了我们对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语言、叙事、文体和人物形象,文学本身的语言、叙事、文体和形象层面,以及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论反思。以上的研究引导我们发现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和民族文学的一种特殊性质:“民族认同特性”。它不同于民族文学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审美性但又与其密切相关。它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又是动态发展的。民族认同特性的发现具有多重意义。可从两个大的方面考察这种民族认同特性生成的原因,一方面,文学是建构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这为民族认同特性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是民族文学作家的民族认同建构,这使得民族认同特性生成的可能性成为了现实。这方面又可以分为民族文学作家自发的民族文化传达和自觉的民族文化建构两种情况。前者主要生成了一种显性的民族认同特性,后者则生成了一种显性和隐性兼备的民族认同特性。而自觉的民族文化建构又与三种民族认同的危机有关:汉族文化和文学的话语压力;现代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挑战;全球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同质化威胁。民族认同特性也昭示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和民族文学的文化特色,这启发我们从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建设的目的出发,探讨对民族文学进行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多重价值等。
其他文献
针对磨削过程中的最大磨削力,对其电磁吸盘所需电磁力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确定电磁吸盘的结构和参数,利用作图法求出结构的实际气隙及对线圈的温升进行计算,最终确定电磁吸盘所需
活性炭是一种多孔性的吸附剂,由微晶和无定型炭构成,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及巨大的比表面积,化学性质稳定。在工业、农业、国防、环保、食品、医药、轻纺、石油等多个领域中,活
市政路桥施工是市政工程中较为典型的一类,因为其较为复杂,所以管理极为困难,对于市政路桥施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质量管理和控制也是相对麻烦的,针对当前我国市政路桥施
本文建立了天然矿物硅灰石和方解石发光原料中荧光猝灭剂的去除工艺流程。利用除去猝灭剂后的天然矿物原料掺加适量的稀土激活剂合成的荧光材料,其发光强度、色纯度都接近用
<正>"教学"从词义来分析,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学"得是否有效是检验教师"教"是否有效的标准。我们有很多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当今我国的现代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工程建设如雨后春笋在我国各地开始普及并成为当地经济的带动力量。城建数量和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各种施工技术的不断跟进。预应力
<正>在转型社会中,法律滞后与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更是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突出现象,构建学习型法院,建设法院自己的学术研究体系从而加强法院学术研究便成为应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出版行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以往以纸质阅读为主的阅读模式逐渐转化为数字化电子阅读,各个出版商也逐渐将发展重心放在了数字图书出版方面。在数字出版时代
教育家研究是教育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教育史学的发展,教育家研究逐渐走向纵深。以生活史为研究视域,考察教育家的社会交往活动,可将人置于教育历史的中心,亦可深度发
综观近现代宗教学研究中对“宗教”的诸多理解和定义,似可按对不同提问方式——是什么、作什么、有什么、为什么——的回答而归为相应的四类:本质性的定义方式;功能性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