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工业化的挑战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主体素质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凸显出来。主体素质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实践和社会现代化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主体素质问题研究的宏观图景中,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丰富而各异的研究成果,但也明显存在各自的不足。本文是从社会哲学的层面上,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素质问题进行的整体性研究。首先从界定素质、主体素质的内涵及主体素质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入笔,按照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主体素质应该是什么样、实际上是什么样的逻辑顺序展开,相应地从社会结构体系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层面对主体素质进行剖析,并探索主体素质提升的现实途径。最后,运用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主体素质问题一般分析的理论成果观照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主体素质的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本文主要有引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有五章。引言部分指明了主体素质问题研究是解决当前社会发展实践的需要,也是社会现代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并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和不足,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方法和思路。第一章论述了主体的界定、主体素质的内涵和结构及主体素质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本章从哲学的意义上对主体进行了界定,明确了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从事着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是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是与作为社会客体的社会结构体系相对应的社会主体。以此为基础,又对人的素质进行了分类归纳,在更为强调主体素质认识论的意义上把它整合为主体思想道德素质、知识和能力素质、生理心理素质三个结构层次。最后,分别阐述了主体素质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和目的意义。第二章论述了社会现代化的阶段定位、基本内容、对主体素质的特殊要求及为主体素质提升创造的条件。在社会哲学意义上,社会现代化是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和社会整体领域高度对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定方面的问题研究。从传统社会(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是社会现代化的阶段定位,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是它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社会层面上探讨了社会现代化对主体素质提出的如下特殊要求:掌握操纵现代工具的较高技术水平及相应管理能力、与市场化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和市场活动能力、与民主化相应的政治素质、与现代交往方式相适应的道德素质、适当的理想精神的追求及适应快频率、高强度工作生活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然后,在文中阐述了社会现代化为主体素质提升创造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部环境等条件。第三章分析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主体素质质量不高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即历史失衡)。从传统社会(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整体快速转型使主体素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历史落差。小农意识与市场意识、特权思想与民主意识、愚昧迷信与科学精神、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之间的差别构成了主体思想道德素质上的主要落差问题;知识和能力素质上的落差主要表现为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不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知识及市场经济能力不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民主知识及民主行为能力不适应民主政治的要求、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生理心理素质也不适应现代社会高压力、快节奏、多变化的要求;主体素质在现阶段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主体各方面的素质表现出不平衡性。第四章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主体素质的提升路径做了探索和论述。要实现主体素质的提升,需要对主体进行现代家庭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现代社会教育,使其改变本性,获得与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素质;要实现主体素质的提升,还需要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物质生产实践、市场化的经济实践、民主化的政治实践、高质量的精神文化创造活动、以及自觉的人自身的生产来提升主体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要实现主体素质的提升,还要优化社会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和自然环境。第五章对我国现阶段的主体素质问题及其提升作了分析。我国社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现代化,它既具有社会现代化的一般性,又具有其特殊性。现阶段的主体素质推进了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但对于继续推进社会现代化,并使之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上最终得到实现,又成为十分不利的因素。这是由于现阶段主体素质总体上发展不平衡、质量不高等原因。针对主体素质这两种类型的缺欠,我们必须立足现实,形成正确的认识;开拓思路,采取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