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ategorizational Approach to the Chinese “You Yi Zhong X Jiao(Zuo) Y”Construction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eo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基于Hopperand Thompson(1984)提出的语言去范畴化是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本文对汉语“有一种……叫(做)……”构式进行研究,旨在探求近几年来流行的这种构式的创新性应用,本文称其为“构式2”的特性,“构式2”与其传统用法,文中称“构式1”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该构式的动态范畴化过程。   本文的研究对象“构式2”为旨在凸显事物某一特征的图形一背景构式,通过构式中“叫(做)”前后两个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凸显后者。二者之间的语义关系为:行为与方式,事物与事物属性/特征,因果或相反相对等。该构式的句法表现形式为:[有一种+……+叫(做)+……]。“叫(做)”前后两个成分可由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副词(短语)、名词(短语)、成语甚至小句充当。   “构式1”为体现两种事物之间属种逻辑关系的属种构式,构式中“叫(做)”之前的成分为其后成分的上位概念。一般由[有一种+名词(短语)1+叫(做)+名词(短语)2]构成,表示举例或归类。   本文通过对所建构式2的封闭语料库的详细统计,对构式2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特性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式2与“有一种……叫(做)……”构式的传统应用,即构式1直接相关,但经历了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汉语“有一种……叫(做)……”构式经历了动态范畴化过程。动态范畴化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范畴化、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去范畴化是动态范畴化理论的中心部分。本文对构式2去范畴化特征及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的工作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据此,构式2的特殊性与构式2产生机制得到了阐释。对构式2产生动因与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该构式的理解。   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   1.在对构式2的产生动因和机制研究方面,基于Hopper and Thompson关于去范畴化是语言范畴化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观点并,本文提出了动态范畴化过程的理论框架,即范畴化+去范畴化+再范畴化。该框架以为去范畴化中心。通过运用这一框架对汉语“有一种……叫(做)……”构式的研究,我们发现,动态范畴化理论可以很好地揭示特定语言实体发展变化的过程。   2.根据研究需要建立了构式2的封闭语料库。通过对所建语料库的详细统计研究了构式2的特征。与构式1相比,句法上,“叫(做)”前后两成分的词性实现了突破,可由除名词短语以外的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成语及小旬充当。语义上,“叫(做)”前后两成分的语义关系得到拓展,可为:行为与方式,事物与事物属性/特征,因果或相反相对等。语用方面,构式2一般用来表现说话人的强烈的个人情感,可为褒义或贬义。   3.为了阐释本文理论框架,本文对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的工作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对汉语“有一种……叫(做)……”构式的研究发现,去范畴化与再范畴化的工作机制除了隐喻和转喻,还包括矛盾修饰。
其他文献
现代翻译文学除单行译本之外,也包括各种期刊杂志上发表的大量译作。《小说月报》(1910-1932)作为发表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登载了大量的翻译文学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时间
甲骨文自1899年被发现起,100多年来学者们对其的研究,可说探赜索隐,成就辉煌,但多表现在考释文字,对材料的整理、缀合,与文献结合研究商史、书评、书讯等方面。也有学者对甲骨文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也变得更加频繁。因此,各行各业都急需熟悉外国文化和能准确处理跨文化事务的交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