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OS基因表达对大鼠动脉硬化模型的评价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u_0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发病率现以惊人的速度呈逐年增高趋势,已居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首位。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动脉硬化会引起动脉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最终可导致管腔狭窄、闭塞。若不加重视,轻者肢体出现发凉、麻木、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重者可致肢体坏疽,需截肢甚至导致病人死亡。由于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所以建立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病理动物模型,对于探明ASO的病因、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防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管内皮可以分泌有自身调节作用的调节分子,一氧化氮(NO)就是其中之一。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心血管系统具有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压,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增生,抑制血小板聚集与白细胞对血管壁的黏附、调节影响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作用,并在影响心率变异性与心脏重塑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作为决定NO生成的酶,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在体内广泛分布,其中以内皮性一氧化氮合酶最为重要。因此,本研究首先在大鼠股—腘动脉内注入蒸馏水,通过低渗造成动脉内膜非机械性、浅表性损伤,再以高脂、高胆固醇等饲料喂饲的方法,建立大鼠动脉硬化闭塞模型。然后应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eNOS基因在大鼠动脉硬化闭塞模型股—腘动脉中的表达,为进一步揭示人类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机制和寻找基因治疗的新靶点奠定基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和材料 实验动物:健康纯种Wistar雄性大白鼠70只,体重200g(3—4月龄)。 高脂饲料:62.8%基础饲料+20%猪油+15%胆固醇+2%胆酸钠+0.2%丙基硫氧嘧啶+维生素D3 1、构建大鼠动脉硬化闭塞模型 暴露大鼠股—腘动脉,用小动脉夹阻断动脉远近端共约1.5—2cm,以特制玻璃穿刺针刺入阻断的动脉内并注入蒸馏水,5分钟后取下针头和动脉夹,缝合皮肤。以高脂饲料喂养。 2、大鼠动脉硬化闭塞模型的鉴定 分别在术后15天,30天和90天剖取大鼠的股腘动脉,HE染色和bFgf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鉴定大鼠动脉硬化闭塞的程度。 3、eNOS基因在大鼠动脉硬化闭塞模型股腘动脉中的表达 分别在术后15天,30天和90天剖取大鼠的股腘动脉,提取RNA,反转录合成cDNA。SYBR—GREENⅠ染料法荧光定量PCR扩增比较eNOS基因在大鼠动脉硬化闭塞模型股腘动脉中的表达。 结果: 1、大鼠的手术顺利完成 2、成功制作大鼠动脉硬化闭塞模型 三个月后损伤+高脂组(D组)光镜见典型的ASO病理改变;内皮细胞脱落、内弹力板破坏(中断或消失)、结构异常、内膜肥厚、中膜平滑肌增生穿过内弹力板向内皮下迁移、结缔组织增生排列紊乱,管腔狭窄、甚至血栓形成,斑块内可见泡沫细胞,部分可见坏死和钙化灶形成。形成与人ASO相似的、较成熟的、实验周期短的大鼠动脉硬化闭塞模型。 3、eNOS基因在大鼠动脉硬化闭塞模型股腘动脉中的表达 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eNOS在动脉硬化闭塞模型大鼠股腘动脉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219(术后15天),0.6444(术后30天),0.4601(术后90天),以正常对照组的相对表达量为1.0000。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eNOS在动脉硬化闭塞模型大鼠股腘动脉中表达下调。 结论: 大鼠股—腘动脉动脉内注入蒸馏水损伤内皮+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可形成大鼠动脉硬化闭塞模型;eNOS在大鼠动脉硬化闭塞模型局部硬化血管壁中表达下调。
其他文献
人工阴道成形术是治疗先天性无阴道的有效方法,传统的阴道成形术需开腹进行,患者手术创伤大,康复慢,易感染,腹部留有较大疤痕,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不易为患者所接受。腹腔镜
前言黄褐斑的病因复杂,主要致病因素有紫外线照射、内分泌失调、情绪变化等。长期紫外线照射可使黑色素细胞增殖,而黑素的生成是酪氨酸酶一系列氧化反应并使体内氧化与抗氧化过程出现异常,如过氧化脂质(LPO)升高、SOD下降等,所以可以通过皮肤黑色素病理形态学,LPO的衍生物MDA及SOD量的变化研究黄褐斑实验动物模型。本课题采用慢性应激刺激法致小鼠出现抑郁症状,用雌激素(黄体酮)全身攻击小鼠,并同时对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