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百年电影史中,电影展占据重要的位置,功能和意义越来越突出,成为塑造地方形象,吸引产业投资,增长经济的一种工具。同时电影展作为一种节事活动,与空间密不可分。它不仅仅在举办或者观看上需要依赖一定的“场所”或“空间”,同时也构成了一种文化空间。列斐伏尔等学者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是由不同的利益主体共同运作的结果。然而以往关于电影展的研究中,通常聚集于电影展本身的运作或意义,而忽略了其空间维度。在此基础上,文章选取了独立电影展为研究对象,以空间生产为理论基础,企图描绘它作为文化空间背后的生产机制。在简要梳理国内独立电影展发展史的基础上,文章选取了深圳市比较有代表性的独立电影展——“举重若轻”为个案,结合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在对空间生产的主体、动机、空间实践活动等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总结出它背后的生产机制。在“举重若轻”空间生产中、企业、策展人和观影群众构成了空间生产的主体,三者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进行空间实践活动。其中,企业为了品牌资产的升值,借助文博会获取空间生产的合法性地位,以策展人执行的方式下放权力,宏观把握空间生产方向;而策展人凭借以往的策展经验,成为空间生产的执行者,整合空间生产资源,和企业形成资本权力机构,成为直接型空间生产主体,掌握空间生产主动权。而观影群众作为空间的消费者,为了追求小众时尚的生活方式而参与到空间生产当中,但由于其微弱的空间生产力,只能处于空间生产的被动地位。整体而言,“举重若轻”空间生产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在生产机制上是资本权力主导的空间生产。在现有的空间生产机制中,观影者虽然有对抗性解码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具有局限性的,与此同时,这种局限性的自由又决定了这种单向度的空间生产不能拥有持续性的空间生产活力,它不能避免虚假繁荣的陷阱。为了突破上述的局限性自由与虚假繁荣的束缚,我们必须致力于打造互惠性创造,为空间生产注入真正的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