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杏树岗地区葡萄花油层地震沉积学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a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日趋枯竭,非常规油气资源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页岩油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一员,具有非常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其潜在资源量远超目前所发现的常规油气资源,对于未来能源行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页岩油资源储量十分丰富,但因为受地理因素限制导致资源分布不均,且多为陆相页岩可动性较差,所以导致了国内页岩油的勘探开发进程缓慢。因此通过分析陆相页岩油的富集及可动性的主控因素,对于我国页岩
学位
本文在岩心观察、描述及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测井、录井、岩心及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大北—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进行标志层的识别及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确定了砂体展布规律及沉积相的类型,结合沉积正演模拟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巴什基奇克组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并通过地质统计的方法,综合构造因素与沉积因素对研究区内油气目标的展布范围进
学位
对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17个原油样品进行了原油族组分分离、饱和烃气相色谱、饱和烃/芳烃色谱-质谱、金刚烷色谱-色质、全油气相色谱和碳同位素等进行了检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油物性特征、原油族组分特征、芳烃化合物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以及碳同位素等特征。1.根据甾烷、藿烷、正构烷烃、无环类异戊二烯烃的色谱峰特点,认为原油保存条件良好,未受到或很少受到生物降解或次生水洗作用。C27-C28-C29
学位
陡坡带作为断陷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藏条件与成藏过程存在多样性,影响了其油气分布。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及地化等资料,以渤海湾盆地陡坡带类型划分和油气分布样式建立为基础,结合烃源岩供烃能力、成藏期断层活动性等分析,解剖了陡坡带油气成藏条件,建立了陡坡带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陡坡带成藏主控因素。基于主断层发育特征,将渤海湾盆地陡坡带划分为铲式、坡坪式和断阶式三类。铲式陡坡带主要分布在盆地外围的深大断裂处,
学位
深入了解临兴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和致密砂岩油气地质基本特征,本文主要运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和油气地球化学等理论,采用岩心、测井资料精细观察描述及室内实验分析方法对烃源岩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取得的成果如下:利用测井资料定量评价烃源岩的基础上,结合烃源岩的地化特征。?Log R法应用于研究区的结果表明,四个层段的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情况较好。山2段优质烃源岩最厚达46.7m,最小厚度为2.3m,平均厚度为
学位
盆地深层油气藏在地质历史时期中普遍经历了多期次的油气充注和改造,如何追踪油气运移和成藏的过程是当前石油地质学的前沿性研究方向,也是深层油气勘探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论文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收集和总结公开烃源岩生物标志物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开展了代表性原油样品的饱和烃和芳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测试,借助于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原油成因类型划分,同时结合断裂系统发育特征及
学位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砂砾岩体储层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砂砾岩体储层具有相变快、非均质性强、含油气性差异大等特点,其特殊的地质特征,决定了它与构造油气藏相比,无论是在描述思路,还是研究技术与方法上,存在诸多难点。因此,形成一套适合于砂砾岩体储层预测的方法对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针对上述难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完备总体经验模态分解的砂砾岩体沉积亚相、微相的地震预测方法,提高沉积亚相、微相
学位
本文以西沙群岛西科1井钻井岩心为基础,根据孔渗性测试资料,确定研究区三亚组一段上部1044.13~1089.42m层段和三亚组一段下部1100.42~1173.62m层段为致密白云岩层段。在此基础上,先后利用岩石薄片、X光粉晶衍射、扫描电镜、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技术和方法,测试分析118.5m井段岩心,完成了岩石矿物学、成岩环境及成因机制、储层特征和主控因素等内容的研究。研究区主要发育残余生
学位
地震波成像是地震勘探中的重要环节。逆时偏移方法是一种基于双程波波动方程的成像技术,能够适应复杂的介质模型,在复杂地质目标勘探中起重要的作用。地震波数值模拟技术是地震波成像技术的重要基础。实际地下介质通常具有衰减效应,会造成地震波的振幅衰减和相位失真,在偏移成像上会带来较低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因此基于描述地下介质衰减性质的理论模型,发展粘滞性正演模拟方法,为后续的成像和反演过程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
学位
喇嘛甸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大庆油田北部,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已经进入了高、特高含水阶段,挖潜剩余油是目前勘探开发的主要任务。沉积微相研究是开展储层及剩余油研究的基础工作,常规的沉积微相研究是以相变规律和沉积特征为依据,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等信息进行人工识别。人工识别往往面临识别过程重复、工作量巨大等问题,因此寻找一种针对研究区沉积微相的自动识别模式,在工作中代替人工识别以达到减少工作量提高识别效率的目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