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崛起于岭南的佛山,是举世闻名的“天下四大镇”、“天下四聚”之一。自明代宗赐名为“忠义乡”,行义之风便遍布于佛山的乡间里坊。因而,近代佛山地区慈善事业的发展,是植根在其繁荣的工商业经济和传统的慈善文化土壤上。伴随着近代佛山地区战事连绵、政权更迭,西方工商业经济的冲击,自然灾害频繁剧烈,社会秩序陷入前所未有的失控困境之中。然而,在本地绅商捐资义建与海外佛山人士心怀故土家园的情怀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佛山慈善事业经历盛衰更替,呈现出强烈的时代与地域特征。近代佛山地区慈善事业主要分为民间慈善赈济与官方的民生救济两大部分。其中,民间慈善义举占据主要地位,官方更多是发挥引导作用,远逊于民间的善举。民间的善举的主体以本地绅商、善堂善会和海外佛山侨胞,前两者更多是赈灾救济与开展具体的工作,后者更倾向于捐助资金。纵观近代佛山慈善事业,由于国家动荡,政府只是在个别时间段参与救助,引导与规范地方慈善事业开展,而且成效也并不大。从晚清到民国初期时间维度上,佛山地区慈善事业经历了由传统慈善事业为主转变为注重教养结合的近代慈善组织与义学教育,传统的善堂善会以及慈善义举已日益衰落与消亡。与此同时,就佛山地区慈善事业空间维度上,无论是绅商,还是海外佛山侨胞,以及政府,其慈善内容都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赈灾救荒,开设茶亭与修桥筑路,对义仓不同程度使用。二救助老弱病残,以及收留鳏寡孤独贫寒等社会弱势群体。三是兴办义学教育事业和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积极开展赠医施药义举。地缘上特殊性,使得海外佛山侨胞在近代佛山慈善事业中尤为突出,在服务桑梓,兴办义学教育,修堤赈济和救国义捐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近代佛山地区的慈善事业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曾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灾黎贫民,在缓解社会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长远来看,通过慈善活动搭建起了海外佛山侨胞与故土之间的桥梁,强化两地之间联系与交流,为新时期佛山地区建设埋下深厚基础。然而,人性的道德终究敌不过时代的动荡,更多的人们经历着血与火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