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为特征的气道炎症反应性疾病,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病情重或治疗不规律的患者常合并有呼吸衰竭。呼吸康复用于中重度以上 COPD患者的二级保健,早期应用呼吸康复治疗被认为能有效延缓 COPD患者的膈肌疲劳,改善通气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步变压呼吸,依托于智能人工呼吸床,是一种运用斜俯卧位、同步患者呼吸并辅助膈肌被动运动的康复治疗手段,通过腹下托板的往返运动,同步膈肌运动产生辅助通气的效果。本研究针对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的同步变压呼吸治疗,是一种无创、经济、易于实施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 观察同步变压呼吸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呼吸通气与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工作原理,为俯卧位呼吸通气增加理论补充,以及临床上呼吸康复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方法: 1、收集36例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COPD并II型呼衰患者,按随机顺序分为仰卧位呼吸、俯卧位呼吸、同步变压呼吸3组,每组12例,应用无创心肺监测系统(NICO)连续观察患者的分钟通气量(MV)、潮气量(Vt)、肺泡潮气量(VTalv)、呼吸频率(RR)、吸气峰流速(PIF)、呼气峰流速(PEF)、延长相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死腔量/潮气量(Vd/Vt)等呼吸通气指标的变化。 2、收集42例2014年2月至2014年9月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COPD并II型呼衰患者,同样随机等分为仰卧位呼吸、俯卧位呼吸、同步变压呼吸3组,每组14例,应用胸阻抗法血流动力学监测仪(BioZ.com)连续观察患者的心排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心率(HR)、加速度指数(AC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平均动脉压(MAP)、胸腔液体容量(TFC)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结果: 1、呼吸通气:(1)3组患者的MV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5.590,P=0.008),其中同步变压呼吸组分别与仰卧位呼吸组、俯卧位呼吸组的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5、P<0.01),MV在同步变压呼吸组比其余2组患者明显升高;(2)3组患者的RR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5.523,P=0.009),其中同步变压呼吸组同样与仰卧位呼吸组、俯卧位呼吸组的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5、P<0.01),RR在同步变压呼吸组比其余2组明显升高;(3)3组患者的P-ETCO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7.967,P=0.002),其中同步变压呼吸组与仰卧呼吸组、俯卧呼吸组与仰卧呼吸组的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1、P<0.01),P-ETCO2在同步变压呼吸组、俯卧位呼吸组均比仰卧位呼吸组明显升高;(4)其余指标VT、VTalv、PIF、PEF、Vd/VT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2、血流动力学:(1)3组患者的CI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13.640,P<0.001),其中同步变压呼吸组、仰卧位呼吸组分别与俯卧位呼吸组的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1、P<0.01),同步变压呼吸组及仰卧位呼吸组的CI明显比俯卧位呼吸组的CI高;(2)3组患者的SV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24.915,P<0.001),其中同步变压呼吸组、仰卧位呼吸组分别与俯卧位呼吸组的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1、P<0.01),SV同样在同步变压呼吸组及仰卧位呼吸组明显高于俯卧位呼吸组;(3)3组患者的SVRI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4.014,P=0.026),其中同步变压呼吸组、仰卧呼吸组分别与俯卧呼吸组的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5、P<0.05),SVRI在同步变压呼吸组、俯卧位呼吸组均低于仰卧位呼吸组;(4)其余指标HR、ACI、MAP、TFC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同步变压呼吸治疗时,患者吸气则同步悬空腹部、呼气则主动托压腹部,使膈肌产生被动运动,能提高分钟通气量、降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伴随体循环血管阻力下降、心排指数明显升高接近仰卧位水平,提示该治疗方法能部分减轻此类COPD并II型呼衰患者的呼吸和循环负荷,有利患者心肺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