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松树病害,早已引起全世界的重视,但始终没有找到彻底防治该病的方法,而如何利用生物防治手段防治、阻止该病的发生和蔓延,更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本项研究对浙江省宁海市的黑松疫木上的捕食线虫菌物进行分析,初步得到了捕食线虫菌物的种类及在树体上的分布规律,测定了捕食效果的强弱以及与其他树栖菌物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如下:1、本项研究从宁海市的松材线虫疫木上,分离、鉴定出捕食线虫菌物共7种,包括节丛孢属(Arthrobotry)的5个种和单顶孢属(Monacrosporium)的2个种。除了少孢节丛孢(A.oligospora)外,其余6种捕食线虫菌物均为松材线虫枯萎病疫木上的新分布种,包括:叶状枝节丛孢(A.cladodes)、弯孢节丛孢(A.musiformis)、树状节丛孢(A.dendroides)、椭圆单顶孢(M.ellipsosporum)、奇妙单顶孢(M.thaumasium)、多头节丛孢(A.polycephala)。松材线虫枯萎病疫木上的捕食线虫菌物是很丰富的,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减轻直至控制松材线虫枯萎病的危害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树栖捕食线虫菌物是依赖于松材线虫的,健康的松树上没有分离到捕食线虫菌物;树皮上的捕食线虫菌物多于木质部上的;树栖捕食线虫菌物可能和土中的捕食线虫菌物存在着密切关系。各月份所检出的捕食线虫菌物的物种数量以及种类差异较大,其中7、9、11月份菌种的物种较丰富、分离率也较高。11月份的优势种是少孢节丛孢,其次为叶状枝节丛孢;7月和9月均为叶状枝节丛孢。在树体的各部位,叶状枝节丛孢的分布最为广泛,且分离率较高。因此,为该地区的优势菌株。2、对从松材线虫枯萎病疫木上分离出的6种树栖捕食线虫菌物及根土中的1种捕食线虫菌物,分别在2种不同营养下进行捕食效果测定试验。试验得出各供试菌株均有捕食效果,或在前期,或在后期,或始终保持较稳定的捕食效果。多头节丛孢捕食率最高,适应能力最强,为所试捕食线虫菌物中的捕食效果最佳的菌株;树栖捕食线虫菌物对松材线虫的捕食效果普遍高于土壤中的菌物;树栖菌物中节丛孢的捕食效果高于单顶孢;LPDA培养基的处理比LCMA培养基的处理的捕食效果稳定。实验还发现,树栖捕食线虫菌物与松材线虫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松材线虫的被捕食状况可能会有新的变化。3、树栖菌物分离实验中,共分离得到29个属其他树栖菌株,从中选用了具有代表性的木霉属(Trichoderma)、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轮枝霉属(Verticillium)的菌株各1个,分别与少孢节丛孢(A.oligospora)进行对峙实验。实验包括:少孢节丛孢与1种树栖真菌的对峙培养、与2种树栖真菌的对峙培养。发现随着树栖菌物种类与数量的变化,A.oligospora被抑制或促进的结果将会明显不同,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如A.oligospora与Trichoderma单独培养时,A.oligospora被抑制,而当A.oligospora、Trichoderma及Pestalotiopsis共同培养时,A.oligospora却被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