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q2316456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继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具破坏性的金融风暴。这次危机对全球主要的发达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人们在反思此次金融危机时,发现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是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金融监管的缺失。因此,欧美各国以及欧盟组织纷纷发起了应对危机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同时国际金融组织为了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也纷纷提高了对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法律问题,兼谈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文章对金融监管基本情况进行了界定和说明,同时着重对比了金融危机前后英美等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于金融监管方面的变化和改革方案,指出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冲击以及美英等国做出的相关回应。也由此说明我国应该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吸取哪些教训,危机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有何种启示,并对应该如何完善本国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提出了设想和建议。本文的目标是了解金融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现状以及改革方向,从而探究出如何能以最有效的金融监管达到既维护金融业的高效性又提高金融体系中的安全性的目的,从而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今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对金融监管内涵的概述。本章详细阐释了何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体系的含义、金融监管的目的、金融监管的原则以及金融监管的意义。对相关理论进行科学的界定有助于为后面的论述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论述金融危机前国际金融监管现状。本章详细论述了美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英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欧盟金融监管法律框架、巴塞尔体系、国际货币组织等国际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第三章探讨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冲击。本章首先介绍金融危机以及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体系的关系,然后论述金融危机前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这些缺陷包括但不限于“监管竞次”与“监管套利”问题、监管协调不力与监管职权受限、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并存、宏观监管功能匮乏和不到位、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不足等,最后论述了跨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以及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冲击。第四章分析金融危机后英美国家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本章分别论述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以及英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详细论述金融危机之后美英两个西方主要国家对金融危机做出的改革和回应。第五章论述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本章着重论述欧盟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G20与金融稳定委员会以及巴塞尔协议Ⅲ对此次金融危机做出的改革和回应。第六章探讨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改革。本章着重论述了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各国对本次危机的回应对我们的启示并对我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构想。
其他文献
小卵泡排卵是指优势卵泡尚未发育成熟(平均直径<18 mm)就发生排卵的一种不恰当排卵。超声发现小卵泡在排卵前透声欠佳、张力差,妊娠几率低,而当卵泡平均直径≥18mm(即成熟卵
目的:对平和,阳虚,阴虚和痰湿体质人群睡眠及与睡眠障碍相关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古代及现代对这四种体质睡眠及睡眠障碍的认识;对平和,阳虚,阴虚和痰湿体质人群夜间睡眠生
细乳液中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研究是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课题组针对常规可控自由基聚合的缺点,提出了氧杂蒽-9-硫酮(XT)调控聚合体系,该体系反应条件较温和,对
<正>绳结艺术是既古老而又巨大应用潜力的艺术门类之一。它不仅在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民族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整个世界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也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期刊
<正>随着北京城市环境管理严格把控,北京一些低档产业整体外迁加速。继服装批发外迁之后,石材产业也成为周边地区投资热议的重点,石材产业纷纷迁出,这也催生了黄骅港等周边区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大部分城市为改善交通状况都投入巨资配套了相应的管理系统与设施对道路交通进行有效管理.以高新信息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交通信息化也越来越深重的影响着一
<正>《公安机关警犬技术工作规定》第20条规定了使用警犬的范围,即"警犬使用是指警犬技术人员利用警犬开展警务工作的活动,包括气味鉴别、追踪、物证搜索、搜捕、搜毒、搜爆
<正>孙绍振《没有外物负担和没有心灵负担的境界——读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语文学习》2007年第9期)有这样一句话:"‘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期刊
莱州石材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综述了莱州石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指出了转调升级的发展方向。
我国尚处于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早中期,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对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需求剧增;然而,我国现有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未能适应这种变化,无法满足这种需求。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