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的汞消费量不断增大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本文从长期受汞污染的土壤筛选驯化高效抗汞菌株,并利用细胞形态分析、API20E和16SrDNA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研究抗汞菌株的汞去除效果及适应参数进行优化,同时利用质粒消除和质粒提取技术对该菌株的抗汞基因进行定位,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本论文的研究为治理汞污染的生物技术打下了良好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经过驯化筛选,获得抗汞细菌2株,选择其中去汞能力强的菌株进行系统研究,并命名为PII,该菌株可耐受最大Hg2+浓度为50mgL-1。2.经细胞形态分析,可知PII菌株为为革兰氏阴性反应短杆菌,菌落为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凸起,呈现浅黄色,半透明;API20E和16SrDNA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抗汞菌株PII,最终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tida)。3.对菌株PII汞去除能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抗汞菌株PII对Hg2+的最大适宜耐受浓度为30mgL-1;当Hg2+初始浓度为15mgL-1时,培养24h后该菌株达到最高去汞率85.2%。4.环境条件(温度、pH)对菌株PII生长及去汞率的影响较大;抗汞菌株去除Hg2+的最适宜条件为:温度30℃、pH值7.0。5.对抗汞菌株进行质粒提取,其质粒片段较大,在4kb-5kb左右;通过对PII菌进行质粒消除实验,结果发现质粒去除的菌株汞去除能力也随之消失,即质粒的存在与菌株对汞的抗性相关。故将PII菌的抗汞及抗汞基因初步定位在质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