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金刚石微球制造与水下放电等离子体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ainiao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以各种形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单质包括金刚石、石墨、富勒烯(C60)、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多种同素异形体。这些碳材料微观结构新颖独特,具备许多新奇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探索这些碳材料应用的新生长点和合成的新方法是目前碳材料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金刚石具备很高的能量吸收效率和燃烧效率,拥有出色的辐射不透明性以及带宽很大的光学透过率,同时它结构致密能够承受极高的压强,这使得金刚石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惯性约束聚变靶球替代材料之一。另一方面,人们积极探索碳材料合成的新方法,利用包括物理压缩法、溶液反应法、石墨热蒸法、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法以及水下放电合成法在内的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碳材料的合成。其中水下放电技术工作在一个大气压以上环境中,产生的等离子体具有粒子活性高、数密度大的特点,为碳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   本论文针对金刚石在惯性约束聚变靶球中的应用开展了空心金刚石微球制造技术的研究,同时对水下放电等离子体的产生和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为水下放电合成碳材料开展了前期工作。   实验中采用直流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进行了金刚石靶球制造。以甲烷和氢气为工作气体,在103Pa量级气压下,设计了一个可带动球状衬底转动的基座作为阳极放电,在直径约2毫米的钼球和硅球衬底表面进行了金刚石涂层的沉积,得到厚度在100微米以上的球状表面金刚石涂层。借助束径在百微米级别的激光对该涂层进行烧蚀开孔,经强腐蚀性酸溶液腐蚀芯球,实验得到能够自支撑的空心金刚石微球。进一步地,进行了具有半导体特性的纳米金刚石薄膜的制备研究。在工作气体中加入硼烷后,得到有半导体特性的掺杂金刚石薄膜。   利用35KHz的交流电源,在具有漏斗状构造的石英管内实现了水下放电。通过对功率电极有/无水层覆盖对应的放电电流电压波形变化研究了等离子体-水边界的效应。实验发现功率电极有水覆盖时放电电流为脉冲式,无水层覆盖时呈现出频率为106Hz的阻尼振荡。在前种情形下,发现水电导率升高后放电电流波形表现出由脉冲过渡到阻尼振荡的趋势。这些表明等离子体-水界面在放电中对等离子体性质有重要影响。   在高气压直流辉光等离子体装置中,对高气压(~100Torr)直流辉光等离子体的放电特性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放电中电流、电压、气压的变化关系,结合阴极辉光的衍变过程,发现了高气压等离子体辉光的自调节功能。利用质谱和光谱对高气压碳氢等离子体气相过程进行了原位诊断。发现等离子体不同区域光发射特性存在明显差异。从低气压到高气压演变过程中,电子激发温度降低而气体分子转动温度升高。在高气压下,高甲烷浓度导致C2、C2H2及C2H4增多而C2H6减少。在高气压条件下,气体分子转动温度对气相过程的影响作用显著增强。
其他文献
硼酸盐体系化合物因含有丰富结构的硼酸盐阴离子而具有多方面的优良性质,并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可作为非线性光学材料及荧光粉基质等。而作为它的一个分支,铋硼酸盐体系化合
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柔性/可拉伸电致发光器件作为未来可穿戴集成器件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目前,发光器件(电子设备)逐步呈现出小型化、低功耗和多功能的趋势。设计柔性/可拉伸电致发光器件时需考虑发光材料、电极材料、功能材料与器件结构等,也应考虑移动式电源的问题。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ENG)作为
学位
说到网红店,你心中一定有那么一两家店。近几年网红餐厅此起彼伏,声势浩大地占据了我们的微博、朋友圈,或因为情怀,或因为明星效应,或因为酷炫的环境和不走寻常路的那些营销手段,大受年轻粉丝的喜爱。  不可否认,不少“单品爆款”都有自己独到之处,但“网红美食”大多过度依赖营销而轻视产品的质量与创新。跟风热潮总会过去,网红店应该思考如何创造长期效益。  只靠营销“玩不长久”  在网红品牌圈中一直有“一年红火
高能粒子物理中,B介子弱衰变是测量CKM矩阵元,探寻电荷共轭-宇称联合变换(CP)对称性破坏机制的起源,检验量子色动力学(QCD)和弱电标准模型,寻找新物理的迹象和理解因子化定理的理
随着军事、医学、化学、科研等领域对高灵敏度传感器的需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以其对周围介质变化的极高敏感度无可厚非的成为高灵敏度传感器的热点。基于微结构光纤的表面等离
复杂等离子体实验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课题正吸引着研究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复杂等离子体系统中各种物理现象及结构的发现,作为一个可以从原子层面模拟物理性质的媒介,其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器件,因其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绿色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工业大型 UPS 电源系统、电动汽车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本论文共分为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