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吉林省东部山区5个(抚松、长白、集安、靖宇、敦化)人参栽培基地的新林土、栽参土、老参地的土壤为供试土壤,拟对其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氯残留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同时对影响人参连作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进行初步探讨。以便为提高人参品质,推动人参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制定,建立必要的环境质量监控体系及其为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的依据。 1、本研究以吉林省东部山区人参栽培基地的土壤为供试土壤,测定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五氯硝基苯)的残留量,同时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三大类微生物区系变化进行调查。 2、供试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结果为:5个人参产区土壤中BHC的含量范围在0.0004~0.1746mg/kg之间,平均值在0.002~0.0185mg/kg之间。土壤中PCNB的含量在0.0003~0.6456mg/kg之间,平均值在0.0062~0.0956mg/kg之间,对57个采样点土壤中BHC和PCNB残留的检出率为100%。土壤中DDT的的含量范围在0.0001~0.2058mg/kg之间,平均值在0.0004~0.0261 mg/kg之间。长白和敦化地区DDT的残留检出率为100%,抚松、集安和靖宇地区的DDT检出率平均为66.7%、88.9%和83.3%。 3、新林土中BHC、PCNB、DDT含量均低于微污染水平(<0.025mg/kg)。正在使用的栽参床土中PCNB的残留量明显高于老参地,达到轻污染(0.025-0.250mg/kg)以上的观测点占总观测点的25%,其中观测点A3B22、A4B22已达重污染(>0.500mg/kg);BHC的残留量,最高污染等级为轻污染,达到轻污染的观测点占总观测点的10%,这一结果说明参农不仅在以往的人参栽培活动中曾经大量使用过BHC或PCNB,而且个别地区还在继续使用,从而导致栽参土壤及老参地土壤中BHC或PCNB残留。而不同利用形式的土壤中DDT含量均较低,只有一个观测点A1b33的DDT残留量达到轻污染,说明土壤中的DDT的残留可能是早期防治森林病虫害所致,很少有人为的污染。 4、通过对供试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的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观测点A1B23、A1B32、A2B21、A2B33、A3B23、A3B24的BHC残留为轻污染;观测点A1B32、A2B31、A3B21、A3B22、A3B23、A3B33、A3B34、A4B21、A4B32、A4B33、A5B23、A5B24的PCNB残留也为轻污染,A4B22、A3B24的PCNB残留达到重污染;观测点A1B33的DDT残留为轻污染。说明观测点A4B22、A3B24在国家禁止使用该农药的情况下,存在继续使用PCNB的可能。 5、供试土壤中重金属的残留量结果为:5个人参产区土壤中Cr、As、Pb、Cd、Hg的含量范围分另4为6.34~27.59mg/kg、3.38~10.72mg/kg、8.95~19.42mg/kg、0.096~0.248mg/kg、0.011一0.041mg/kg,平均值分别为14.73mg/kg、6.81mg/kg、13.60mg/kg、0 .1 5 6mg/kg、0.022nlg/kg。 6、通过对供试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5个地区,重金属的Pi《1,说明均未受重金属的污染。这与供试土壤一般都远离重金属污染源有直接的关系。 7、通过对供试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氛农药残留的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敦化地区观测点的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为1级,抚松、集安2个地区观测点的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为2级,均符合无公害人参生产基地GAP的要求,靖宇和长白地区观测点的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为3级,但与标准相比超标很小,而且,由单因子污染指数可见,这两个地区的观测点中PcNB达到轻污染以上的有10个,其中各有一个点达到重污染。因此,在该地区建立无公害人参生产基地,不仅要加多观测点,而且需要加强参农的环境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使用国家禁用农药的危害性,从而杜绝人为造成的污染。 8、不同利用形式土壤的PH值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均呈微酸性,而且人参的种植过程是使土壤酸化的过程。 9、不同利用形式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显示:新林土的微生物生存条件优于栽参土和老参地;新林土与栽参土和老参地相比,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有所下降,真菌数量有所增加。而且,无论是在哪一个季节,新林土中的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总数普遍高于栽参土和老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