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罕山次生林区为研究区,选取1991、1996、2001、2006、2011、2016、2019年的遥感影像,依据《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TD/T1010-2015),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体、未利用地等六大类,运用监督分类方法,获取7期土地利用信息。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与斑块数量、斑块类型百分比、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形状指数、斑块数量破碎化指数、斑块形状破碎化等景观指数与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干扰对森林破碎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罕山次生林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各地类总体变化特征为“三增三减”。耕地面积增加60%。建设用地的面积逐年增加,增加面积几乎为初始面积的1.5倍。林地面积30年间减少了近一半,下降幅度先增加后减少。且耕地、建设用地面积于1996年出现大幅度增加,林地面积于2001年出现大量减少情况。1991-2019年间罕山次生林区土地利用变化程度逐年增加,土地利用变化量呈现出先增加再减少后又增加的变化趋势。各旗县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也均呈增加态势,科尔沁右翼前旗土地利用程度增加最多,西乌珠穆沁旗增加最少。(2)1991-2019年间罕山次生林区森林斑块数量持续增加,斑块类型百分比逐渐减少,斑块密度增加,平均斑块面积下降,最大斑块指数减少,斑块形状指数增加,斑块数量破碎化指数增加,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增加。森林破碎化程度逐年增加,斑块面积由大转小,斑块形状愈发复杂。森林破碎化程度先加重后减轻,且在1996年森林破碎化开始加剧,2006年时到达森林破碎化变化量的峰值。各旗县森林破碎化程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加。(3)耕地、草地、建设用地与森林破碎化呈正相关,水体与森林破碎化呈负相关,其中建设用地对森林破碎化影响最大,水体对森林破碎化影响最小。与森林破碎化具有相关性的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划分为耕地、建设用地等人为干扰类型和草地、水体等自然干扰类型。人为干扰对森林破碎化程度影响远大于自然干扰影响。森林破碎化程度随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幅度的大小而发生变化。1996年后,次生林区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大量且持续增加,森林破碎化程度逐渐加深,到2006年,随着耕地、建设用地面积的减少,森林破碎化程度得到缓解,但森林破碎化程度仍不断下降,与研究初期相比,森林破碎化带来的损失已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