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纳米给药体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靶向性、刺激响应性、高载药量及缓慢释放等特点,将其用于药物的负载与释放,可以极大地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本文以天然多糖壳聚糖(CS)、海藻酸钠(SA)、β-环糊精(β-CD)、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苯并咪唑(BM)、己内酯(ε-CL)等为原材料,利用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疏水包接作用制备了环境响应性纳米载体,并以5-氟尿嘧啶(5-Fu)、阿霉素(DOX)、萘普生(NAP)等为模板药物,进行了体外释放研究。以CS、SA为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海藻酸钠-接枝-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合物(SA-g-PNIAPAM)和壳聚糖-接枝-β-环糊精聚合物(CS-g-CD)。利用CS分子链上-NH3+与SA分子链上-COO-之间的静电作用,自组装形成以CS/SA为核,β-CD和温敏性PNIAPAM为壳的温度/pH双重响应性聚电解质(PEC)纳米粒子。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核磁共振波谱(NM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聚合物及智能纳米载体的结构、形貌和粒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EC纳米粒子表现为规则的球形结构,直径约为50 nm,对DOX和5-FU均具有较好的载药性能。体外释放研究表明,72 h内PEC纳米粒子表现为缓慢释放行为,并且随pH从7.0降低到2.0、[Na+]浓度从0 M升高到0.3 M以及温度从25°C升高到40°C,药物的释放量逐渐增加,最高可达80.17%。基于CS-g-CD和苯并咪唑改性聚ε-己内酯(BM-PCL)之间的主客体识别作用,制备了pH响应性复合胶束,并将其用于药物的控制释放研究。通过FTIR、XRD、TEM等对复合胶束的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复合胶束形成了以BM-PCL/β-CD为核,CS为壳的球形结构,直径约为200 nm。通过疏水作用将模板抗癌药物DOX负载到复合胶束中,其包封率可高达75%。在中性条件下,复合胶束可以稳定存在,从而抑制了DOX的释放,但是在较高温度和较低pH条件下,释放速度较快。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方法,制备了双亲性聚β-环糊精二嵌段共聚物PEG-b-PCD。基于PCD与疏水性BM-PCL之间的主客体识别作用,形成了以PCD/BM-PCL为核,亲水性聚乙二醇(PEG)链为壳的复合胶束。结果表明,胶束表现为规则的球形结构,直径约为255 nm。由于胶束的疏水性核中含有PCD和PCL链段,使得其对DOX具有较高的载药量。体外释放结果显示,负载DOX的聚合物胶束在初始的突释后48 h内表现为持续释放行为,并且随pH从7.0降低到2.0和温度从25°C升高到37°C,药物的释放量逐渐增加,这些结果表明复合胶束在药物递送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