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病理阶段的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行64层螺旋CT扫描,研究其肝脏各叶体积、总肝体积及脾脏体积的变化趋势,并与慢性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病理分期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相对照,分析其病理基础及肝功能指标,探讨随着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进展肝脏、脾脏体积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材料与方法1.本研究搜集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者共41例,男29例,女12例,年龄24岁—66岁。全部肝纤维化病例均经肝组织穿刺活检确诊,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标准。其中肝纤维化S1期7例,S2期10例,S3期4例,S4期5例,肝硬化患者15例。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6例,B级11例,C级14例。纳入标准为:经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及超声检查无肝、脾、肾占位病变,无恶病质。同时搜集我院行上腹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但未见明显异常者15例,纳入标准为:经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及超声检查无肝、脾、肾病变,无恶病质。2.分别对41例实验组及15例对照组行上腹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运用CT机自身携带的软件,分别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肝脏各叶体积及脾脏体积进行测量;并计算肝脏各叶体积占总肝体积百分比、肝脾体积之比,将上述指标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进行对照。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肝右叶、肝左内叶及其占总肝体积百分比、总肝体积从正常肝脏到轻度肝纤维化(S1-2期)逐渐增大,从重度肝纤维化(S3-4期)到晚期肝硬化减小;经方差分析及SNK检验,肝右叶、肝左内叶、总肝体积晚期肝硬化组与其他各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肝右叶体积肝纤维化S2期与正常组及S4期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肝左内叶体积肝纤维化S2期与S4期组存在统计学差异,总肝体积S2期组与正常组存在差异。肝左外叶、尾状叶体积及其占总肝体积百分比、肝脾体积之比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大,经方差分析及SNK检验,肝左外叶、尾状叶体积晚期肝硬化组与其他各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4期组与正常组存在差异,肝左外叶S4期组与S1及S3期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脾脏体积、上下径、脾门厚度及所占肋单元数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大。经方差分析及SNK法两两比较,脾脏体积晚期肝硬化组与其他各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4组与正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脾脏上下径晚期肝硬化组与正常组、S1、S2、S3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4组与正常组、S1组、S2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3组与正常组及S1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脾门厚度正常组与S2、S3、S4组及晚期肝硬化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1组与晚期肝硬化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脾脏所占肋单元数晚期肝硬化组及S4组与正常组、S1组、S2组、S3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3组与正常组、S1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从肝功能A级到C级,肝右叶、肝左内叶及总肝体积逐渐缩小,而左外叶和尾状叶体积及脾脏体积逐渐增大;经方差分析及SNK法两两比较,发现肝右叶、肝左内叶及总肝体积对照组与肝功能B、C级组间、A级与B、C级组间、B级与C级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外叶体积对照组与B、C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尾状叶体积对照组与A、B、C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脾脏体积对照组和C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时,肝右叶、肝左内叶及其占总肝体积百分比、总肝体积从正常肝脏到轻度肝纤维化(S1-2期)逐渐增大,从重度肝纤维化(S3-4期)到晚期肝硬化减小;肝左外叶、尾状叶体积及其占总肝体积百分比、肝脾体积之比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大;脾脏体积、上下径、脾门厚度及所占肋单元数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大;从肝功能A级到C级,肝右叶、肝左内叶及总肝体积逐渐缩小,而左外叶和尾状叶体积及脾脏体积逐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