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热带气旋(TC)数据(1979-2010年)、NCEP/NCAR再分析风场及高度场格点资料,本文从气候学角度研究了近32年夏季(6-10月)热带地区大气准双周振荡(QBW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风场资料,研究了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特征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根据台风路径传统分类方法,本文将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细分为:西行路径、西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热带气旋(TC)数据(1979-2010年)、NCEP/NCAR再分析风场及高度场格点资料,本文从气候学角度研究了近32年夏季(6-10月)热带地区大气准双周振荡(QBW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风场资料,研究了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特征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根据台风路径传统分类方法,本文将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细分为:西行路径、西北行路径、转向登陆中国型路径、转向中日之间型路径、转向登陆日本型路径、转向日本以东型路径和140°E以东型路径。利用带通滤波、超前滞后回归等方法,合成分析了6-10月不同路径台风生成时刻的原始环流、低频环流、QBWO周期内低频环流演变过程以及不同路径台风对应的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的低频环流演变过程。通过分析大气准双周振荡特征对不同路径台风的影响,发现对流层低层至中层大气存在明显的10-20天准双周振荡特征,并且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QBWO主要通过低频气旋和反气旋的分布、变化特征,影响南海季风槽、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继而影响台风的生成位置与移动路径。菲律宾以东地区生成的热带低频气旋为南海季风槽的加强和台风的生成提供了有利的初始条件,低频气旋的正涡度带走向和移动趋势预示着台风未来的移动方向。分析发现,在副热带地区存在一支自西向东传播的大气QBWO波列。热带和副热带大气QBWO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产生重要影响。另外,对越赤道气流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分析发现,925hPa越赤道气流及与其相联系的径向风同样存在明显10-20天准双周振荡现象,且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在西太平洋赤道地区,低频越赤道气流为南北半球能量、动量等输送提供有利条件,其强度、演变特征影响着西北太平洋低频气旋的位置和移动方向,调节赤道辐合带、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与强度,继而对台风生成位置、移动路径产生重要的影响。初步认为,强向北低频越赤道气流分量有利于赤道辐合带位置偏北,易于台风转向北移,而弱向北低频分量或低频越赤道气流分量向南时则不利于台风转向。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例1、"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列表整理数学信息的策略,并根据列表整理的信息初步学会灵活应用"从条件想起"与"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推理,解决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过去2000年是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时段,而中国地区具有较多的古气候记录,是研究这一时段的理想区域。目前,代用指标集成分析的研究较少,而各类古气候载体中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研究有助于从多角度建立区域气候特征。本文基于历史文献记录,重建了东部地区0-1000aAD寒冷指数序列,结合中国地区38条分辨率较高的温度与降水代用序列,总结出近2000年中国三大区域温湿特征及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选取5条典型
阐述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电力供应网络,形成的智能电网及其对应的变电运行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电力供应的效率和质量。
采用经过逐日均一化处理的(排除台站迁移对资料均一性的影响)中国201个台站1960-2009年冬季逐日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由NOAA重构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中国冬季(12月到次年2月)平均的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4个冬季极端气温指数(暖夜频率、暖日频率、冷夜频率和冷日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1960-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引入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v4.9),结合我们首次提出的用于海量轨迹分析的气块追踪分析方法,初步探讨了天气和气候尺度的水汽输送状况。通过对研究区域内气块三维运动轨迹的模拟,分析了降水的水汽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了各水汽源地对降水的贡献,文中拉格朗日气块追踪分析法具体应用于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对98年夏季长江流域强降水水汽输送状况的诊断,得出以
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WRF模式,在成功模拟Bilis(2006)路径及强度变化的基础上,本文应用Wang和Zhang(2003)所发展的位涡反演方法及PV-ω诊断系统对Bilis(2006)模拟结果进行非线性平衡流场和准平衡流场特征的诊断,研究垂直风切变大小与Bilis(2006)次级环流特征的关系,并利用Kieu和Zhang(2010)提出的分片位涡反演方法研究非对称中尺度对流系统对Bilis(2
本文对利用FY-2号系列和GMS静止气象卫星建立的东亚地区气候数据集(EAGSCDR—Geostationary Satellite Climate Data Record over East Asia)进行了检验和评估,使用的检验源数据包括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D2月平均云量数据集以及全球高空规定层探测资料。对由上述三种不同观测手段得到的多年平均总云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本文利用耦合了Morrison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的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发生在安徽灵璧地区的一次穿透性深对流过程,分析了深对流对水汽的垂直输送特征及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简称UT/LS)区域湿度的影响,并利用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做了敏感性试验。所得结果可以为认识对流垂直输送对UT/LS区域大气的影响程度提供帮助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突发性极端气象事件频发,加上消费者对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目益旺盛,促使人们日益重视行业气象服务并关注气象服务所带来的效益。但气象服务到底产生了多大的效益,如何较为精确、合理地评估气象服务所产生的效益,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学者们长期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由于气象服务往往难以触摸,增加了衡量其价值的难度。条件价值法是计算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常用方法,亦适用于气象服务效益
使用1951-2007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扩展重建海表温度ERSST.v3b数据,通过分析春季地气温差和大气热源显著性分布及变化特征,选定了东亚(以青藏高原为主)区域研究为对象,运用标准化指数计算、异常年合成,相关性比较等方法,分析并探讨了影响高原春季热源的前期冬季海温特征及时空分布关系。分析发现在冬季北太平洋海面存在着两个海温与春季高原视热源相关性较显著的区域,位于北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