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自组织网络多信道MAC协议研究

来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fangzh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城市车辆数量快速增长,道路交通系统面临诸多挑战,促使车载自组织网络(VANET)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发展。其中,IEEE1609.4标准为VANET提供了多信道操作,其目的是保证安全应用的可靠传输以及非安全应用的传输效率最大化。然而,IEEE1609.4标准规定所有节点均需要通过竞争的方式访问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其次,有限的控制信道(CCH)间隔满足不了大量节点的密集竞争访问。而且,现有的VANET多信道MAC协议均没有解决多信道隐藏终端问题和错失接收方问题。因此,鉴于现有的 VANET多信道 MAC协议存在的不足,本文对VANET多信道MAC协议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  (1)为了解决多信道隐藏终端问题(Multi-channel Hidden Terminal Problem)以及错失接收方问题(Missing Receiver Problem),本文提出了基于路侧单元(RSU)协助的 VANET异步多信道 MAC( MAC,ARAMMAC)协议。该协议具有以下两点创新:1)通过业务信道(SCH)预约机制实现了非竞争访问业务信道,并支持不同业务信道同时进行信息传输;2)通过路侧单元协助节点进行信道预约,避免了多信道隐藏终端问题及错失接收方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提高了控制信道(CCH)的利用率,改善了业务信道吞吐量性能。  (2)为提高控制信道的利用效率,降低访问控制信道的碰撞概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SU协助的VANET多信道MAC(RC-MCMAC)协议,该协议依然采用IEEE1609.4标准的信道分配方案以及固定同步时长的控制信道间隔和业务信道间隔。但RC-MCMAC协议仍具有以下两点创新:1)控制信道间隔被进一步分割为RSU间隔和请求预约服务间隔,实现了路侧单元协助信道预约的功能;2)在业务信道间隔期间,允许控制信道上的节点进行信道预约,降低了访问控制信道的碰撞概率,实现了控制信道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理论建模和仿真分析验证,RC-MCMAC协议具备更低的访问控制信道碰撞概率和更高的吞吐量性能。  (3)基于NS2设计了适合ARAMMAC协议和RC-MCMAC协议的多信道仿真模型,并详细地介绍了多信道相关模块的实现过程。而且,在 NS2仿真平台上分别为本文提出的两个协议设计了合适的VANET关键模块。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多信道模型和VANET关键模块完全满足协议的仿真要求。
其他文献
激光水下成像是一项前沿的海洋探测技术,在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许多国家都对激光水下成像技术展开了应用研究,并开始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激
本文认为,在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所有权二元性所决定的城乡土地制度二元性、征地制度导致城乡级差地租空间分割、城乡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权能存在差异的现实条件下,实现城乡建
近年来,随着芯片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的集成有传感器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及无线通信单元的节点组成
时频分析作为非平稳信号分析的有力工具,是现代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Stockwell变换(S变换)是最新提出的一种时频分析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一维信号处理中,在二维信号
远程显微工作站是显微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远程医疗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许多医学专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远程显微工作站一方面力求信息处理实时性,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机动车辆的数量不断的增加,造成了交通事故同益增多、交通拥挤等一系列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车载定位终端是嵌入式技术、ARM处理器技术、GPS
SIP协议是下一代网络中的关键协议之一,SIP协议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至今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论文将HTTP摘要认证和密文隐写技术相结合,根据SIP消息的文本特性,
德国学者迪特·森哈斯是一位应予重视的发展理论大家,他师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构建了一个以历史案例比较研究为基础的“后发展”理论.该理论揭示,英国率先崛起后,便对其他
本课题主要研究在电机驱动系统中,电力线通信的建模问题。通过分析电力线信道的信息传输特性来建立电力线的传输模型,并讨论了电机模型的建立,尤其是在高频时电机输入阻抗的特性下。提出了交流电机模型参数识别方法和仿真方法。论文首先综述了电力线载波通信这一技术的发展,包括其中重要技术HomePlug1.0标准,国外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电力线通信发展与标准的制订。其次,提出了课题所搭建的信息反馈驱动系统,包括逆变
基于外辐射源的无源雷达系统相比于传统雷达系统具有许多优势。因其反隐身、反侦察、抗干扰等诸多优点受到雷达界的密切关注。目前,在基于FM、DVBT、GSM等信号上的无源雷达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