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弯曲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危害性分析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over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是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通过动物、食物和水传播,是人类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病因,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近十年来,随着动物源新型弯曲杆菌不断被发现,人畜共患病问题凸显。因此,对动物源弯曲杆菌的分离鉴定、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传播途径、耐药性和毒力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科学预防弯曲杆菌大规模爆发流行,保障人类健康。本文以新兴的几种弯曲杆菌,如乌普萨拉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upsaliensis)和瑞士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heveticus)为研究对象,建立其分离和检测方法,并调查其在动物(猫狗宠物)的流行状况分析同源性、进行耐药性测试和主要毒力因子cdt的毒理学分析,为预防和控制由弯曲杆菌引起的动物、食品和人类安全隐患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培养温度、气体环境、选择性接种平板的测试、变形杆菌的抑制探索及选择性富集培养基的测试,确定了弯曲杆菌在血琼脂平板上的培养条件:密封干燥罐内,10%H2、10%CO2和80%N2的气体环境,37℃培养48 h;变形杆菌和弯曲杆菌的分离培养基为添加4%乙醇的血琼脂平板滤膜法和CAT平板,富集培养基为添加20 mg/m L Vancomycin的Bolton肉汤。2.以看家基因16S r RNA,cpn60,gyr B以及弯曲杆菌毒力基因cdt B作为靶基因,通过引物设计和筛选、扩增体系优化、特异性、灵敏度和加标实验,建立的多重PCR鉴定方法可提高目标菌株的检出率,其中,C.helveticus最终检出限为1.7×10~1 CFU每反应体系,C.upsaliensis为1.1×10~1CFU每反应体系,C.mucosalis为1.2×10~2CFU每反应体系,体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3.采用建立的培养方法和多重PCR法对2家动物医院采集的115份宠物粪便样品进行新兴弯曲杆菌的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弯曲杆菌阳性检出率为29.6%,其中C.upsaliensis的总检出率为17.4%,在猫狗粪便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3.9%和18.9%;C.helveticus的总检出率为7.0%,在猫狗粪便样品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9.4%和1.3%。4.通过对限制性内切酶的筛选发现,Bam H I可作为所有测试菌株PFGE指纹图谱分析的限制性内切酶。PFGE结果显示,40株菌株均显示出较好的PFGE多态性,其中来自同一家庭或同一医院的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这说明C.upsaliensis可在一定区域内于宠物之间传播。5.对分离的C.upsaliensis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测试条件摸索,显示采用Bolton马血肉汤进行最低抑菌浓度实验可得到较客观的结果。抗生素敏感测试结果显示,18株(45%)对氨苄西林耐药,17株(42.5%)对环丙沙星耐药,17株(42.5%)对萘啶酸耐药,17株(42.5%)同时具有环丙沙星和萘啶酸两种抗生素的耐药性,14株(35%)同时具有环丙沙星、萘啶酸和氨苄西林三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且部分菌株表现出高强度的耐药能力。所有菌株对阿奇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和四环素均敏感。6.C.upsaliensis和C.helveticus菌株表现出与空肠弯曲杆菌类似的对He La细胞的细胞膨胀致死毒性,该毒性可能源自cdt基因的表达,其中C.upsaliensis菌株之间具有明显的毒力差异。老鼠模型实验显示高毒性C.upsaliensis菌株可能具有更强的致病风险。7.通过中和实验验证C.upsaliensis CDT蛋白的毒性。重组Cdt B蛋白的诱导表达条件为:培养温度37℃、IPTG浓度0.01 m M、诱导时间为4 h。中和实验结果表明,C.upsaliensis的细胞毒性由其cdt基因表达,其cdt基因具备生物活性。Western blot结果表明,C.upsaliensis的CDT蛋白具有特异性。但是,CDT强毒性菌株OPU094C1的Cdt B表达并未出现明显的增高,因此,该菌株的高CDT毒性并非来自于Cdt B的高表达。本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弯曲杆菌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为弯曲杆菌快速筛查提供了可靠的工具,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猫狗宠物是C.upsaliensis和C.helveticus的常见宿主,所有分离的弯曲杆菌均具有CDT毒性,说明动物源弯曲杆菌对人存在潜在威胁,研究结果为弯曲杆菌综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药食同源植物富含酚酸、黄酮类化合物,是开发降尿酸功能健康食品的优质原料。不同药食同源植物经科学配伍,其化学成分能相互影响,不仅能提高生物可及度与生物利用度,还对活性的发挥有协同增效的作用。目前降尿酸功能植物提取物食品配料常见于单一植物提取物,复合植物提取物加工基础理论较薄弱。本论文首先探究2种高良姜黄酮对黄嘌呤氧化酶(XO)的抑制机制、交互作用,确立具有强XO抑制(XOI)活性高良姜单提物的质量控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科研和双一流建设经费投入的提高,各高校和科研院的大型仪器设备数量急剧上升,同时对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普遍存在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比较低,共享率不高,闲置率高、使用管理缺乏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技术等问题。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进行实时管理成为可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物联网的大型仪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 T)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无线通信系统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5G通信技术成为物联网应用增长的重要赋能工具,其中,无线能量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技术为海量物联网节点在复杂环境下的能量供给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利用该技术,物联网设备从射频信号中收集能量以延长电源寿命;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
黑启动作为电力系统瘫痪后快速恢复供电的第一环节,成为了近年来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的研究热点。如何又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关键区域内的供电,保护重要负荷,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燃气轮机机组具有启动速度快、辅机设备少、负荷调整能力强等优点。是除水电机组外最佳的黑启动电源,在大部分地区的燃气机组肩负着调峰、应急的作用。然而,目前绝大部分燃机均采用柴油发电机组实现黑启动功能,其并网协同性差、污染严重、设备利用率
随着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迅猛发展,油品正陆续向化工品转型。煤柴油加氢裂化装置由于富产轻、重石脑油,能为乙烯和芳烃等化工产业提供原料,越来越被重视。但目前煤柴油加氢裂化工艺中吸收稳定系统循环吸收剂过重弱化了吸收效果、低分油经减压阀存在压力能损失以及为保证脱硫化氢塔塔顶气进入吸收脱吸塔使脱硫化氢塔顶压力过高造成分离难度增加。为此,本文开发了一个新分馏工艺。其从脱硫化氢塔上部抽出一股轻质石脑油以替代循环重
延迟焦化装置是重要的直馏渣油热裂解装置,在炼油工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该装置分馏系统能耗高及其产品汽油和柴油混合进下游加氢精制装置的特点,提出了一个主分馏塔提高汽柴油馏分重叠度,吸收稳定系统强化再吸收、弱化预吸收的新分馏工艺。具体措施是:1)停主分馏塔侧线柴油汽提塔和富柴油流程;2)全部产品柴油和汽油做再吸收塔吸收剂,以大幅减少上游吸收塔补充吸收剂即循环稳定汽油的流量,降低吸收稳定系统加
随着电力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高导电/导热铝合金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大。Mn是存在于商用铝合金中最为广泛的合金化元素之一,但会显著降低铝合金的导电/导热性能,如何在确保Mn有利作用的前提下抑制Mn对导电/导热性能的不利影响,值得关注。本文首先系统研究元素类型对纯Al导电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机制,并基于元素变质调控含Mn铝合金的组织,优化较佳变质工艺,实现导电性能提升。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合金元素会使纯铝的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有必要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与能源革命。综合能源系统是我国电力系统建设与能源变革的重要方式,其通过发挥电、气等多能互补与替代特性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但是相应地增加了系统的调度运行难度。一方面各系统调度主体具有信息保护与自治决策的要求,导致传统的集中式调度方式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系统模型中存在非凸方程,非凸特性使得系统调度及分布式优化问题求解困难。为此
随着建筑结构的不断发展,钢管混凝土结构承载力高和构件截面尺寸小等优势进一步突出,其中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更是钢管混凝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实际工程需要,提出一种新型的牛腿不穿心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并设计相关试验以研究新型节点的力学性能。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试验加载全过程进行模拟,在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得到验证后,进一步探讨不同设计参数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凭借着轻薄、自发光、色域广以及低功耗等优势在显示和照明领域备受关注。随着OLEDs商业化程度的加剧,对发光材料的效率、光色、稳定性等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效深蓝光材料的匮乏却成为了OLEDs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激子利用率的荧光材料迅速成为了深蓝光OLEDs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具有新型发光机制的深蓝光荧光OLEDs的制备工艺,并以此为基